第三章 一个窝窝头(2 / 2)

“真的没有了吗?”许毅有些不信。

“真的没了,明天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许毅心中一惊,这开局实在太过艰难了,难道他的结局就是饿死吗?不行,他得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许毅抬头又看了一眼那个瘦弱的身影,一个曾经魁梧高大的男子,现在只剩下皮包骨的骨架,让人感叹不已。幸运的是,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

由于实在没有吃的了,许毅也不再费舌,开始在村子里四处逛荡。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一片建筑工地。修缮房屋现在已成为重中之重,如果天黑前不能完成,夜里的寒风能把人吹得怀疑人生。

村民们和战士们都在挥舞着双手,用铁锤、铁钳、锯子等工具进行辛勤的修建工作。他们并肩作战,艰苦奋斗,为了尽快完成这个任务,每个人都拼尽全力。

修缮房屋一般都是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的,屋顶是用茅草或瓦片覆盖的。因为土匪的破坏,房屋烧毁严重,需要仔细地修补和加固。村民们先把烧坏的墙壁和屋顶清理干净,然后用新的土坯或石头进行修补。在修缮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协同作业,场面十分热闹。

大部分人穿着塞了破棉絮打满补丁的衣服,满脸尘土。他们用力地敲打着土坯或石头,声音此起彼伏。在他们的努力下,房屋逐渐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修缮房屋的过程中,大家还一起烧火烤干土坯和石头,保证修房的质量。天渐渐暗了下来,火光映照着大家的脸庞,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画面。

许毅看着这些修房的村民,不仅在用自己的双手为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也用自己的劳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不由感觉到劳动人民的伟大,自己也加入到劳动大军中。

许毅一边努力地劳动,一边与众人交谈,试图了解更多关于村子的情况。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思考着如何找到食物,生存实在是不易。

村子里肯定是没有粮食了,现在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经过一个冬季,老百姓家里也没有多少存粮。大多数人平时都尽量躺在床上,尽量不浪费体力。毕竟外面的景象一片枯黄,野菜和树叶都被冬天消耗殆尽。

大部分家庭只能用仅有的玉米面或红薯粉,掺上秋天摘的野菜树叶来做窝窝头。他们一天只吃一顿,而那些贫苦的老百姓家里只有一件棉袄,谁出门谁穿,外面的天气真的很冷。

当许毅的部队抵达这里时,他们得到了开明的村长秦友德的接待。起初,老村长秦友德也是因为不敢得罪带着枪的部队,才代表全村与工作队打交道,一心只想让他们尽快离开。按照当时的普遍做法,他们通常会贡献一部分粮食以换取暂时的安宁。

然而,作为秦家村最大的地主,秦友德家并没有多少余粮。他们拥有的土地不到200亩,而每亩的产量非常有限,一亩地的收成不到200斤,而最高产的高粱和谷子也仅有200斤左右。当然,这里的“一亩”相当于现代的0.9216亩。

作为一个小地主,秦家没有后台可依靠,因此他们老实地交出租子并扣除人工等费用后,也落不到多少收益。另外,作为秦家村的族长,秦友德每年还要救济族人,所以他们的日子也过得非常拮据。

工作队来到这里已经快一个月了,他们每天到附近的村庄进行抗日宣传,鼓动老百姓参加抗日。然而,效果并不明显。老百姓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因此对于宣传和鼓动并不太在意。

至于招募新兵以扩大队伍的事情,八路军本身也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因此即使有年轻人想要参军,许毅也不敢轻易接收。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这个月只招收了五名新兵。其中三人是一名猎人,他们以打猎为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队伍的战斗力。

另一个人是村长的侄子,这是村长为了支持八路军抗日所做出的表现。这不仅是许毅这个月最大的成就,而且也是他经过不懈努力才让村长支持自己的子侄参加抗日。同时,由于村长侄子的加入,他们队伍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而且村里的老百姓也更加愿意接纳他们。

最后一个来到秦家村的人是一个流浪者,他因为饥饿而活不下去了。如果不收留他,他可能就会饿死。但是,在昨天傍晚的战斗中,工作队成功击退了土匪,却也造成了一死一伤。死去的人就是那个流浪者,而受伤的人则是许毅。事实上,如果许毅没有穿越过来,原主也会因为负伤而死去。

这个事件让许毅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艰巨的,他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保护这个村庄和村民们的安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