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打一辈子仗,没见过这情况!91(1 / 2)

南临县的主人是刘协,但实际上人们认为的父母青天一定是张韩。

百姓几乎都知道,张韩心善,见不得吃不饱饭的穷人,所以能进南临山的,基本上都是已有田土收成的百姓,每年的粮食收成都有结余,还能卖出去换成钱财。

这是能进南临县为居民的基本条件,换句话说,南临县的屯民,都不算在百姓范畴之内,他们是登记在军籍册中,立功换身份的。

而这上万百姓没有粮食之忧,自然而然就能有余钱做商贩,商贩的生意多了,钱财也就更多。

除了这些之外,在两年半之前设南临县的时候,张韩曾经将已经快要废弃的五铢钱大量收集到县内,商户可以流通。

现在牙行的商品,更是可以用五铢钱来换取,这样一来,暂时就可以把五铢钱的效力再拉回来。

比如曲辕犁,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提高开垦、翻土的效率,当年在军屯时可以由军队提供,那时候数量也不多,只有少许人能用上。

因为工匠技艺精湛者,大多掌握在大匠的手里,普通的工匠都没有这能力。

现在工造营里,聚积了附近能招揽来的大量工匠,一同传授技艺,而张韩就是这技艺的佼佼者,甚至很多思维领先于大匠,让他们叹为观止。

蒲风每每提及,都是赞不绝口,称张韩为奇巧之思当世无双者。

他的儿子蒲元,这几年长大了些许更是见到张韩的时候就会追着他屁股后头跑,学习工匠技艺,让张韩帮他鉴定锻造之物。

现在这些超前于整个大汉的物品从工造营拿出来流通于世面,最是令人兴奋。

因为只需要打上一个标签,就可以让百姓趋之若鹜——宫里都还没用上。

这些生活之物,农耕、水翻车、轮车、木牛马,都可以有效改善农耕。

而鸡精、大蒜素等,又是非比寻常的超前产物,前者是重要的佐料,后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治病良药。

工造营现在还在研究海水晒盐之法,司农交由工造营司造,其实还是交给张韩,官盐掌控源自春秋,而后秦制一直集权,不可让制盐之法外泄。

千年间倒是也有聪慧的人研制出了粗盐的制法,私自贩卖私盐。

但是这些年也已经被杀尽了。

现在牙行里,只需两件商品,就足够让百姓花费大量的钱财在上面。

一就是官盐,二就是鸡精。

除了这两样,还可以买卖各种药材,广招医者居住,当然,华佗、张仲景本来就住在南临山上,两人各自有一座靠北的大山园,有百来人在照料药材。

“这么多东西,我就不信不能让百姓更为舒适。”

“能倒是能,这些东西足以引起百姓疯抢,特别是南临县的百姓,”贾诩捻须而笑,左右踱步片刻之后,道:“在外县的百姓,那就该羡慕了,到时候恐怕又会被人加紧推及。”

“君侯可千万要顶住啊。”

“呵呵,无妨,先换功绩,造福乡里,而后缓缓推及,越广则功绩越多,这牙行、钱庄的钱财,不是随便哪个郡县都能推行得起的。”

贾诩听完这话,面色稍稍显得安稳了许多,这些事他就不擅长了,只是能知晓些许道理,却不可想得足够通透,这已经超出了以往的政令和商贾之想。

人各有所长,君侯所善之事比一般人都要多一些,只是懒得和人去政斗而已,不愿做太多这种勾心斗角的事。

“但愿如此吧,君侯心中有数就好,接下来数年之内,北方一旦安定,治理富足之法,应该有一个长足的道途,一旦如此,接下来便有了可以沿用之法,持续不断的发展,一旦冀州、幽州全部归顺,那就是真正的百废待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贾诩哀叹之下,微微看向了嘈杂之处。

这个档口,张铭已经把话说得差不多了,牙行与钱行的意思都告知了百姓。

不出数日,这些人就会自然把消息传到全县,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很多张韩安排的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托。

“嗯,”张韩远远地看了一眼,回到阁楼之内坐下,在慢慢盘算着。

“除却这些,食府、乐坊雅舍,也可以开了,还有澡堂……这些都能用官家身份来开设,我觉得还应该再开一座司建坊。”

“是是是,君侯说得都对。”

乐坊雅舍……学府。

好家伙,这南临县不知道还要开设多少外县没有的设施。

日后传出去,不是削尖了脑袋也要住进来,这正是宁在南临为民,不在郊县为吏也。

……

公告发出之后,很快如同潮水一般迅速荡漾蔓延,很快传遍了整座城。

居住在南临山的长者、学儒亦都知晓,更是思虑万千,反响不同。

杨彪在县郊最靠近河边的山庄里,笑开了花,一直照顾起居的门生郭仪在旁不解,“老师为何发笑?”

郭仪年轻,立志学儒作著,生得儒雅白净,仪态淡然,拱手而问。

杨彪大笑着拍打大腿处,乐不可支,微微抬头仿佛在看天色,道:“张韩一月给我千石钱粮呀,我正愁不知道去哪里用,南临县将有大好光景,我当是有疏财之地了!”

“老师,老师不觉得……这太过荒废文业了吗?”

“荒废吗?”杨彪脸上的笑容稍微凝固了些许,显得有些怅然,远看向别处,意味深长的喃喃道:“唉,能有此等光景,何尝不是我所愿呐?能够取财于国库,用之于百姓。”

“又不动军资、固城之基,天下少闻之事也,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此盛景之愿,出于一后进之学的手笔,无需倚靠士族根基,无需在官学上有所深刻建树,他甚至没有师承之门,建德你可曾想过,我这里真的能教你当世立足之学吗?”

“老师教导学生识字学文,能懂理即可,至于君侯之学,学生也并不羡慕。”

“不是羡慕,”杨彪回头来看向他,双眸凛起,已是颇为严厉,“而是后进之学,远超墨守之陈规,所学当进也,年轻人为当意气风发也,不该囿于学。”

“我曾经以为,大汉颓丧,已是行将就木,半入黄土,惟有我们这种当世大儒,才能真正拯救大汉,救万民于水火,青史留名,彰显百年所学,报数百年之恩情!”

“学生明白了……”郭仪本是寒门学子,侍奉杨彪有一段时日了,所学颇多,有时候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总喜欢宠信张韩。

陛下如此,丞相如此,现在连这位士人领袖般的杨公也是如此,暗中甚至不惜以衣钵相帮,此前一直想不明白,现在算是稍稍看明白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