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争锋219(2 / 2)

袁崇焕在八月初赶到之后,逮捕十几名哗变的带头人,枭首示众,暂时平息事件。但是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需要补发欠饷。山海关内外积欠军饷银74万两,另欠太仆寺马钱和抚赏银4万两,合计78万两。

袁崇焕给崇祯上疏,请求立即解决欠饷问题,不然就会影响军队士气,直至影响到他的平辽大计。

崇祯皇帝接到奏报,十分重视。随即于十月初二日,崇祯在文华殿召开御前会议。开始前崇祯就让翰林院官员大声宣读袁崇焕请饷奏疏。

奏疏读完后,崇祯让大臣们发表意见。

担任钱粮管理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向崇祯上奏道:国库岁入银326万两,实际收入不满200万两,边饷银327万两,入不敷出,国库空虚。

这是将辽东欠薪推到魏忠贤身上。

但事实并非如此,熹宗朱由校八月既驾崩,而魏宗贤十月便已交出权利,十一月被安置凤阳途中自缢身亡,崇祯元年七月爆发的宁远兵变,至少与魏忠贤脱离九个月的时间。

宁远十三营的蜀、楚士卒,宣称要讨回拖欠的四个月薪饷,反倒是侧面证明,魏忠贤主政时期,至少留下五个月薪饷供朝廷调拨,因此宁远兵变,魏忠贤并非是罪魁祸首。但是这个时候批判魏忠贤是政治正确。

内阁辅臣李标则说:宁远前线缺饷,袁崇焕所请,确实十分危急,请求皇上允许发饷。

李标这句话说了等于啥都没说,因为在场之人谁都知道必须要发饷。

崇祯皇帝说道:内帑空虚,户部有各地新收来的银两为何尔等不发?

崇祯皇帝又将矛头指向户部,户部尚书毕自严回答道:户部每年新收的银两不满400万,每月仅30万上下。现在要补近百万的欠饷,实在是办不到啊!前面已经发了73万两,这辽东用得也太快了,前面一个月还没有付清,下一个月又来了。我们刚刚把七月的八万两发出去了,现在还欠八九两个月,但十月的又来了,所以还拖欠着三个月的饷银。

崇祯皇帝问道:关内和关外,每月要花费多少饷银?

毕自严答到:关内8万,关外14.5万,合计22.5万。

崇祯又问道:关内外都有多少兵?

这个问题属于兵部,兵部尚书王在进站出来答到:关内4万,关外8万,共12万。

崇祯问:袁崇焕前面说要淘汰一些冗兵,可以减饷,那为何饷银还需要那么多?

兵部尚书王在进答:淘汰兵员,从今年才开始执行,要明年才能真正见到效果。

崇祯一看,就向其他部门询问,看能不能弄点钱出来,就问道:刑部可有缴获所得的赃银否?

刑部尚书乔允升没想到皇帝还惦记着刑部那点银子,慌忙中赶紧回答:有收到张凌云赃银4万,其余零星有4万,共计有8万两。

在一旁的刑部侍郎丁启睿赶紧上前补充说:我们实际收到的赃银5万,剩下的一些都还没有实际入库。

崇祯皇帝转了一圈又问:户部现在有多少现银?

毕自严硬着头皮回答到:库内现存只有11000两。

这个数字让崇祯大吃一惊:为何只有这么一点?

毕自严答:各地送来的银两都是随到随发,所以只有那么多。今广东来银6万快到了,七库银尚有26000两,我准备凑齐10万两,然后一起发给辽东。关门内外一月需要银24.5万两,两个月就是便是49万两,还希望皇上从内帑中拿40万两,凑够这笔钱。

崇祯一看,本来是要解决问题,最终问题全部推到了自己身上,所以很不高兴,于是说到:朕在宫中极力节省,内费尚且不足,今金花银尚未到,哪有那么多钱?

辅臣刘鸿训一看,赶紧打圆场说:臣等一起商议过,如果有30万两也可以解决问题。

崇祯哪里会松口坚定的道:内帑早已空虚,30万两谈何容易!

辅臣周道登站出来说到:陛下!边兵思变,而户部匮乏,臣希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请拨用内帑以救危疆。

臣下们你一句,我一句,说来说去,就是要崇祯拿钱。

辅臣钱龙锡说到:皇上此时发帑币,欠饷士兵听了,必定欢欣鼓舞。

而兵部尚书王在进在旁边说起了风凉话:臣昔日当督师的时候,军士如家人父子,没想到到现在的情况竟然如此恶化!

崇祯也愤愤地说到:带兵者如果真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者,畏其威;不忍者,怀其德,哪会有哗变之事?

崇祯又接着诚恳的说到:内帑外库都是万民脂膏,是用来以保封疆安社稷的,若发下去真的有用,朕岂会吝啬?

群臣连连说:袁崇焕是忠肝义胆之人,其在边疆,将妻子和孩子都带在身旁在边,素有清廉的威名,肯定不会冒领和滥用,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典。

毕自严也赶紧表态:陛下是为了社稷着想,发此帑金,我们这些当大臣的哪敢体谅陛下的圣意呢?等到各地银两送到来,户部就一一偿还。

毕自严为了让崇祯拿钱,真的是什么话都敢说,户部以后偿还崇祯拿出的钱,这是谁都不可能的。此时的毕自严已经年近六旬,其人能力出众,作为打明朝的财政专家,他也不得不拿话来诓骗崇祯。

礼部侍郎周延儒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角色,这位未来将两次担任大明首辅的官员,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按理说,这次大会是谈论钱,跟他礼部关系不大,况且礼部尚书还没说话,他就开口,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但他看出了崇祯的孤立地位,这对他来讲,是一个难得机会,他要在这个时候支持皇帝,以增加皇帝对自己的好感。

周延儒说:国家最急的当然是关门,但昔日只防外虏,今天还要防着兵变。宁远哗变了,就发饷给他们。如果各边镇都效仿宁远以哗变来逼饷银,那何时是个头?

崇祯一听,还有一个人支持自己,就追问他有何建议。

周延儒答:臣不敢阻止皇上发帑币,此时情况危急,紧急情况下则先治其标,可以把帑币发给他们的。但这绝对不是长久之策,今后还望皇上让廷臣们从长计议,筹措一长久之策。

崇祯很欣赏周延儒的说法:你的说法很有道理,一旦有事,就来请帑币,各边都如此,这内帑又不是不会干涸的泉水,如何能全部保障?

周延儒的说法看似有理,但毫无意义,因为还是没有提出根本的解决之道。

这次会议,最终不欢而散,迫于无奈的崇祯拿出了20万两,也就是群臣所请数量的一半,发往辽东。

这还是崇祯元年,君臣关于辽饷的一次博弈与争斗。而这一年,是崇祯朝十七年里财政状况最好的一年。在往后的日子里,大明面临内忧与外患,身陷泥潭而无法自拔。崇祯和群臣因为辽东战事、国内民变、宦官监军、财政危机、人事选拔等等方面,进行拉锯、博弈和争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