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杀良冒功296(1 / 2)

阿杰带着弟兄们回到山寨的时候,发现山寨中一些房屋燃起了冲天大火。而且在火光的照耀下中有不少青壮年男子正摁着山寨的女人在肆意的蹂躏。

维萨里大巫师带着手下的把山寨里所有的人都捆绑了起来。

那些施暴的人就是从山下来的明军。

维萨里大巫师带领他的手下也在助纣为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阿杰居然会带人回来,猝不及防下被打散了。

维萨里大巫师被申杰一刀砍掉了脑袋。申杰受头人和大巫师的派遣为山寨里挣银子正子的青壮们满心欢喜的回家,以为像以前打猎一样能受到妻儿的迎接。

眼前的惨壮然却给了他们锥心刺骨的一幕,迎接他们的只是燃烧的竹楼,亲人们冰冷的身体,在他们眼前被蹂躏的妻女。

村庄幸存的人给他们讲了前不久发生的一切。

他们走了之后,头人和大巫师便请全村的人喝酒,但是他们喝了酒之后便浑身无力,之后便被拿绳子一个一个的捆起来。

给他们不远的高州卫的镇守百户赵大向带着士兵来到了他们的山寨。

于是,赵百户从被捆绑的村民中挑选他们需要的村民首级冒功。

官兵携带利刃屠杀村民,口里喊着:“借你们的人头用一下。”

高州卫千户赵大膺上报请功斩作乱瑶苗五十九个首级。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

对于林夕来说,原本只存在于历史的简单记载,此刻血淋淋的浮现在自己面前,这种痛心、压抑和愤慨的心情无从发泄。

本来应该保家卫国的人,本来应该保护老百姓人,享受着百姓血汗供养的人,竟然为了请功,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痛下杀手、如屠猪狗。

呵呵,借老百姓的脑袋一用,说的是多么的欢快和轻松,军人如此不堪,大明帝国如何绵延。

官军的纪律败坏,战斗力衰减,是大明帝国倒塌的直接因素之一。

闯王李自成打出的“剿兵安民”的口号就是针对此的。

像赵百户这种军中败类,现在几乎已成了大名边军中的默认的潜规则。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事已经成了。这些卫所武官升官的捷径,他们勾结土司中的头人。

这些头人把麾下的一些不听他们土司命令的山寨作为军功卖给卫所的军官。

在他们的配合下,这些人就会毫无反抗的被屠戮。双方各得其所军队得到了他们需要的首级,而土司头人则铲除了对他们有威胁的力量。

甚至还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给自己培养一批战斗力较强,并且痛恨官府的心腹军队。

林夕仔细了解了事情的情况才发现实际上这种情况是申杰自己引来的。

不论统治者是否同意只要人群中出现比较优秀的人,他们身边就会自然而然的围绕着一批追随者。

秦朝的军功爵制实际上就是用法律的确定了这种情况。每一个为族群里付出的人,方面会有详细的记录,并获得明确的奖励。

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华夏其实就进入另外一个循环,人们为集体付出和得到的奖励永远是正比的。

你在集体的位置与你获得的奖励越是正向的。

你要是做功劳最大,那么有可能就是开国皇帝。而功绩次要的便是获得皇帝奖赏的各种军事贵族。

只在申杰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接受他帮助的人都会心存感激会获得人们的追随。在这个山山寨中,他的威信实际已经相当高了。他的地位和领领袖能力已经威胁了头人和巫师的统治。

从秦秦国商鞅改革公布军工爵制开始,华夏步入了人类更高的文明阶段。

秦朝的军功爵制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打仗的时候,谁冲在前面最合适。

答案是平时谁得到的利益越多,谁就要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

所以那些为了取得利益获得权力的战士们,才勇猛无敌,只有这样才能取胜,战国七雄各个打仗都很厉害,最后秦朝统一了六国。

因为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制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你是什么达官显贵哪怕是秦国国王的儿子,只要想升职加薪,就必须上战场取得战功。

唐玄宗废除府兵之前,大唐军队一直就非常勇猛,因为那时的士兵都是从富农和地主中挑选的。

只要有一人参军,全家免除徭役,不但个人能够有非常丰厚的收益。保家卫国就是保护自己的田地产业,立下战功,还可以增加田产。

你说他们打仗能不拼命吗?后世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土改地使贫苦农民也能分到土地,打败蒋匪帮就能彻底推翻地主制度,赶走侵略者就能保证土地是国人自己的。

人民军队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以相差一代的武器装备将美韩联军打的节节后退。

志愿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强悍,当时的战士也是因为心里都明白,只有打赢了劳动人民才能当家做主。

人民才能不受二茬罪,才能保住土改的胜利果实。谁得利谁冲锋,这个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每一个朝代都是因此而崛起的,靠着群体的付出。

一个又一个朝代继续解决当兵的立功不再被表彰和获得自己利益的时候,就是到了那个朝代盖棺定论的时刻了。

从秦到清,每一个朝代落幕的标志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军功爵制带来的另一个麻烦就是在和平时期如何能够取得军功获得阶级跃迁。

其实也就是秦朝在统一天下后,二世而亡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秦朝的官吏举目望去已经没有前进的动力,一个个得过且过。

而胡亥是屠杀他自己的兄弟,也是这种情况的反应。

因为二世皇帝胡亥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因为他是秦始皇的儿子,而不是凭借功劳。

因为每一个秦始皇的儿子其实都有掌全国最高权力的资格。所以秦二世才会屠杀所有的他的亲兄弟,甚至连公主都不放过。

因为在秦朝那个时代可没有说只有男性才能当皇帝,这个原则其实是在西汉时才建立下来的。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秦国以及后代的统治者,那就是功高不赏。

如果一个人立了很大的功劳,统治者又不可能把国家交到他的手里。所以这是也是秦朝的军功爵制中的一个很大的漏洞。

统治者希望有人为国家负责,又希望功臣们不要出来抢夺权利,就是为国家付出就好,但是不要想着有回报。

其实这就是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皇帝自私行为,他渴望有人为自己付出一切,保护自己,然后什么利益都不要求。

这个情况造成了秦汉,西汉前面剧烈的权力斗争爆发了八王之乱。知道汉武大帝采取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功臣来说,如果你功劳大,可以把它分成好几个部分惠及你的子孙,这就是封妻荫子制度的由来。

而这时董正董仲书正好提出了新儒家的概念,统仲董仲舒提出的如家跟先秦时代的儒家可以说只是披了一张同样的名字。

董仲书所创立的新儒家是吸取了诸子百家所有文化的精华。正好这时他赶上了汉武帝这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儒家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人们付出。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为历代儒者尊崇。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体现了孔子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关心,这个思想体现在教育思想上是“有教无类”,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礼是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智是指智慧和理解力,信则是诚实和守信。恕、忠、孝、悌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那里的,那时候的你就相当于现实的法律。对违背礼的人是有惩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法律和礼仪观念的体现。

其中,“刑不上大夫”意味着即使大夫犯了罪,也不应该使用残酷的刑罚,而是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尊严,通过其他方式来处理。

而“礼不下庶人”则是因为庶人忙于生产劳动,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的物质条件,因此不可能按贵族的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而设立的。

从这从这句话中就看出理和法实际上是一回事。实际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阶级和处理方式。

礼法对国人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他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礼法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做出规范和束缚,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这才是除了人以外儒家对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

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对国家的中心这句话对民间的影响尤其大,有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之说。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这一条发展到大明已经变成了父权绝对化。

孝,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孟子高举的“义”旗,就是对孔子之“仁”的节制,这也是孟子大骂墨家“兼爱”(“仁”无节度)的理论依据;孟子的“民贵君轻”理论是孔子“革命理论”(《彖·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的发展。

“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这些德目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塑造了儒家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而不停的歌颂英雄,同时建立一个体制,就是让对于会付出的人,国家一定要给予他要有的社会地位。

可以说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共同塑造了我们这个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思想。这也是我们国家曾经经历过好几次大分裂而最终仍然能够统一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当中的重要组分组成部分忠和孝就是来自于墨家的奉献精神。

儒家因此把奉献精神作为最高的境界,并且不以宗教为意图上忠孝的集体主义牺牲精神。

儒家出现以后,在华夏文明里面,弑父是最大逆不道的罪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