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制造药玉253(2 / 2)

对要求的是人比较强壮,也需有点手艺,要求一多,就不是一乡一村的民户可以充任的。

一个铁作的工匠可能来自十几个州府,甚至有不少外省前来的。

包括现在大明个铁矿的矿主倒不一定是本地人,而是那些掌握着开矿炼铁技术,同时又能笼络和压服住矿工的豪强来担当。

明朝的铁产量,明初洪武年间是一千八百万斤到两千万斤,但到万历年间记录还是九千多吨。

这个数字林夕不知道是不是准确,毕竟洪武年间的人口数字和万历年间相差了好几倍。

宣宗之后而生铁放开民营后,很多小型的铁炉恐怕未必能算在统计之内所以现此时大明的钢铁产量就是一个谜。

林夕与这些铁做的头目又寒暄了几句,王吉便带着他们离开了。林夕刚刚把他们送走,准备看田常威如何炼制药玉。

这时一个他最不想听到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11哥哥,我来看我的琉璃镜了。”

林夕满脸苦涩的转过头来,却在身后没有看到小丫头,反而看见了两个十分熟悉的身影。

林雨和石元磊站在林夕身后,向他躬身施礼。

“参见,长旭公子。”

林夕连忙还礼,还没等林夕起身了,就听见了小丫头的声音。

“石头你躲开。你挡住我了。”

林夕抬起头看见林雨和石元磊的身体向两边一分,露出了后面的小丫头和她的侍女白鸽。

听小丫头的话语,知道林夕知道王铁锤把话带到了。

小丫头知道林夕要自己制造琉璃镜而不是花钱给她买,看样子是来找茬了。

“小月亮你先别着急,咱们这不是已经开始练琉璃了吗?咱们慢慢儿的实验配方,等配方对了你的你的琉璃净就出来了!”

小丫头听到林夕的回答之后,顿时跑到林夕面前踢了他一脚说道:“难道你打算把这面镜子放到我的嫁妆里面吗?”

“如果你一个月之内要是不把琉璃镜交给我,我就决定到姨娘那里去告状。说你把我的镜子给卖了,还不把钱给我。”

”喂,小月亮你讲点儿理,好不好?我这可是从头开始研究,你就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这不明摆的让我赔你钱吗?”

“好吧,我给你宽恕一下,三个月,三个月之内你要不给我那就别怪我找姨娘去告状。

不过你要是想让我不告状,那就痛快的吧……10万两银子。对10万两银子赔给我,我那可是汉朝的透光镜绝对值10万两银子。”

林雨和石元磊看着兄妹两个在那里打嘴仗,微笑的站在那里绝不插言。

这两个人都是在林府待过的人,绝对知道小丫头的难缠程度。如果把他俩卷进去,肯定得搭出点儿什么,要不这点事情不算完。

林夕好不容易安抚了小丫头,答应了她的不平等条约。

如果三个月之内不能按照小丫头的要求造出琉璃镜。那么就赔10万两白银给小丫头,并且负责以后那支女子骑兵队的一切补给和消耗。

小丫头得意洋洋的看着林夕,仿佛她的那支骑兵队已经成立了,并且还有人负责以后的消耗。

这时小丫头看见田常威拖着一个箱子来到了炉子前,从里面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铁质的模具,便跑到他身边对他喊道:“威威,你给我的那些酒杯和盘子太容易碎了。往杯子里倒点儿热水它碎。不小心碰一下也碎,掉到地上更是摔成拼都拼不起来的碎片,到底怎么回事?”

林夕这时把要跑到铁模具之前的小丫头拽了回来,说道:“你到底收了他多少东西?说说那些碎了的杯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丫头这时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但是满不在乎的对林夕说道:“威威,一共送给我三样东西,玉甲已经被你没收了,杯子和盘子都碎光了,就剩下一个咫尺镜了。”

“直尺镜。”

林夕嘟囔着,光听名字,还没有想出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田常威从那个箱子里掏出一个铜件递给了林夕说道:“这就是咫尺镜,我一共做了仨,成功了俩。送给小姐的是那个质量好的,这个里面有气泡,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就被我留下了。”

林夕接过来一看,顿时让林夕非常的惊奇,这是一个望远镜。

而且是单筒的伸缩式望远镜,这东西的出现让他在后世听说这个东西是西夷人发明的,产生了怀疑。

玻璃,在中国古代的制造生产的时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玻璃为梵语音译,非当今所谓之玻璃。又作颇黎,新译作颇置迦、娑颇致迦、塞波致迦等,相当于此方之水精(晶)。

汉译作水晶,有紫、白、红、碧四色。

《玄应音义》曰:“颇黎,西国宝名也,此云水玉,或云白珠。”

《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黎珠。”

《慧苑音义》云此宝:“形如水精,光莹精妙于水精,有黄、碧、紫、白四色差别。”

但从西周时期开始,一些诗文中就有“火齐”“琉璃”“明月珠”等不同的称谓。

西周受其时代和工艺手法的限制,玻璃器物朴素无华,色彩灰暗,器形简单,制作简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历史上玻璃器物的一重大转折,在质地、造型、工艺等方面都出现了全新的面貌。由于外国工艺的进入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玻璃工艺粗糙、浑浊的状况。

我国古代用来自鉴的镜子是铜镜,自殷商以来至唐宋元明使用不辍,考古资料多有证明。

玻璃镜子起于何时,是舶来货,还是起源于我国这就需要作一番考证了。

透明的玻璃,据西夷人的说法,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将其制成器皿。

世界第一块透明玻璃,据西夷人传说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

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古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

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这些传说故事中首次发现玻璃那个原因就非常有意思。

因为玻璃要产生玻璃的温度要达到1200度,而做饭的篝火能达到多少度,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所以这个传说就只能是传说。

至于第二个意大利人,把制造玻璃的工匠圈在一个孤岛上,让他为自己生产产品。

这一个就更有意思了。要知道就是开采钻石和黄金的匠人都会把值钱的东西藏在自己的身上,甚至在身上拉开伤口,把这些异物埋在身体内,想带出去发财。

这些掌握着玻璃制造方法的工匠,会明知道自己制造的东西相当值钱,而不偷偷的离开去发大财吗?

所以这个东西可信度也不是很高。

要说国人对手艺的保护程度恐怕是最严格的。向来有传子不传女,传孙不传媳的规矩但是也没阻止一些家族特有的手艺传播出来,所以这些事情只能当做故事来听。

现代玻璃的制造玻璃,通常指硅酸盐玻璃。

以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等为原料,经混和、高温熔融、匀化后,加工成形,再经退火而得。

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1]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

林夕应付完小丫头之后转身石元磊和林雨搭话。

通过聊天儿,林夕才明白,石元磊之所以被调回粮城,是因为马上就要来的400名干部子弟。

因为石元磊出身石家,所以把他调过来协助林雨训练着400名第一次参加孩儿兵的疍户子弟。

而且训练这些疍户子弟的教官就是刚刚调来的那批老兵林夕也理解老宅这样安排的原因。

因为这些人是不可能交到林夕手里进行训练的。因为一旦从林夕手里训练而成,这些人便和林夕有一个师徒的情分。

在大明这个时代,师徒是等同于父子的存在。

林夕兄弟几人本来身上便有疍户的血脉,自然而然就会成为这些人的天然的领袖。

如果再是由林夕一手训练出来的,那就可以形成一股以林长石、林夕兄弟为首的独立于林家之外的武装力量。

这是林家的当家人绝对不能同意的,也不可能让他出现的事情。

他们兄弟可以成为这些人的首领,但不能让这些人处于他们兄弟的绝对掌控当中。

而林雨和石元磊这在他们没来之前会短暂的掌握铁作的守卫。

他们这些老兵虽然训练纪律和技法,甚至训练方法都可以学习,但是林夕规定的那些繁琐的条例却是这些老兵无法教,因为这些要身体力行的执行的。

于是石元磊便出了个主意,让他们来铁作体验一下平时孩儿兵是如何执行这些条例的。

所以这些老兵率领一部分协助他们训练的孩儿兵来到了铁作,参与铁作的执勤工作。

而原来看守此地的林喜鹊和李狗子及其所部被林长建调到他的手下参加训练去了。所以小丫头才能大摇大摆的走进铁作。

并不是林夕的命令不管用,而是新来的这些人不知道知道有这个命令。

两个人过来见林夕,只是跟他打声招呼,不久便告辞。

林夕转过头看见小丫头正拿着手里一块黑乎乎的东西,在田常威准备的那些制作玻璃的原料中不用拨来拨去。

林夕知道小丫头手里的那个东西是一块儿天然的磁石。

至于她玩儿的游戏,林夕小时候也玩儿过,就是拿一块儿吸铁石在沙子里就能吸出很多铁屑了。

然后把铁屑从吸铁石上剥下来放在纸上面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显然小丫头在收集铁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