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铁厂248(1 / 2)

洪武元年闰七月28日面对近在咫尺的明军的元朝的第11位皇帝元惠宗。

当然也可以称其为元顺帝,他在清明殿宣布让怀王监国自己则将前往上都北巡。话语一出,身旁的太监立刻跪倒在地,嚎啕痛哭的表示愿意带领禁卫军民出城和明军拼命。

只希望皇上能够留在京城,不要北上世祖之基业,陛下奈何弃之。

元惠宗黯然叹息,当天半夜,带着皇子,妃嫔和100多名大臣飞奔出城,逃往塞外草原的上都。

五天后大都被明军攻破,84岁的怀王以及留守于此的元朝大臣悉数殉国。

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从忽必烈定国号开始算,国作97年。

如果单看上面的表述,多半会以为元朝是被朱元璋坚定的一路北伐平推掉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元末的战争中,朱元璋只是最后摘取果实的人。

其实在他前面可以元朝毁灭性摧毁元朝统治根基的是以是莫道石人一只眼发动起义的韩林儿的宋政权,徐守辉的天完政权,张世成的大周政权。

还有一个是方国珍,他是最早发动反元起义的但是他的立场颇为不坚定,时降时叛,盼颇有一番墙头草画风。

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因为方国珍在投降朱元璋以前的头衔是元朝魏国公,兼太尉,兼江浙行省左丞相。名义上他是元朝廷的一方大员,实际上是一个割据的军阀。

方国珍在元末诸雄中的存在感,重要性程度都被低估了。方国珍这个人说他有趣并不是有趣在生平事迹,他的生平精彩是精彩,但并不复杂。

方国珍是元末群雄中最早出来掀起叛乱的人。

比建立宋和天完政权韩林儿、徐守辉的红巾军早三年,比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大帅早四年。

方国珍朝三暮四,叛服无常。

早期一面接受着元朝的招安,一面各种乱杀元朝廷任命的各种官吏。

还截断了元庭从江南运粮的海运通道。

最神奇之处是方国珍居然在朱元璋手里善终了。

拥兵数万,割据一方20年的方国珍向汤河投降,是南方势力中最晚倒台的,朱元璋没有为难他,反而受其高官,七年后方国珍在南京安然去世,享年56岁。朱元璋亲自设祭悼念。

这就很神奇了,因为在历朝历代的首义之人虽然有很高的威望,但是王朝末期动乱打响第一枪的首义之人属于炮灰,很少有不死的。比如汉末的张角,秦末的陈胜等。

而起一方势力活到最后能和最后胜出者争夺天下的,也很少有人能活命的。

因为胜者的江山已经稳过了,功臣集团也已经成型了。不再需要做姿态,没有政治顾忌了而且这些人都有一帮死忠的手下。在民间也有威望,很容易被人推举出来当首领,对胜者的统治基础造成动摇。

所以从司马家杀曹髦开始,后任的统治者都会对前任的统治者甚至竞争对手斩尽杀绝。

因此之后清朝人对取死有道的方国珍能够善终这件事儿百思不得其解。

方国珍居然能在太祖训庭之下,独乐天年,保子孙安享富贵,后居然能够善终,这不合理。

林夕觉得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杀方国珍的代价太大,朱元璋未必扛得住,只是放过。

还有方国珍这个人本身没有太大的野心,否则他也不会投降。一个没有野心而又有用的人。朱洪武虽然十分好杀,但是他杀的都是对他统治天下或者对老朱家江山有威胁的人。

老朱本身还是一个比较有为的君王,对没有威胁,而且对于江山还有好处的降臣,怎么会放弃这个表示自己仁慈的机会。

首先先看方国珍的地盘大致就是春秋是属于越国这地盘儿。

当然方国珍膨胀的时候也曾想过北上去抢张世成的地盘,但最后没有得手。

而张世成的地盘是春秋是属于吴,因此双方之争就是低配版的吴越争霸。

方国珍接受此次失败之后,便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地盘上。坐看元末群雄争夺天下,然后他就投降胜利者朱元璋了。

方国珍统治的地盘儿山区多,因此从受中原文化影响角度讲,这里是一直是官府口中的蛮夷之地。

从秦始皇征百月开始,一直想在越地搞郡县制,但搞了400年,直到孙权时期才初见成效,渐进式的完成编户齐名。

反观张士诚所控制的地盘儿,战国时期就被楚国设县了,县内土地和自更名都归楚王氏直接管辖。

这两块地方假如遇到王朝末期的暴政,大家觉得两地百姓谁的生存几率会大一些?

因为方国珍统治的地盘儿多山,外面活不下去,我就躲山里面了,等天下太平再出来,一直太平不了,那我索性就不出来了。

山里条件苦是苦点,但没有徭役赋税啊,这就叫什么?这就叫穷山恶水出刁民。

这句话从古代统治阶级嘴里说出来,合理合法合规。

因为穷山恶水意味着地形险要或土地贫瘠,地形险要,军队就无法大规模进山清剿。

土地贫瘠,军粮就没法就地大规模筹措,需要从其他地方调。

这俩困难都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穷山恶水之地,非常不利于推进帝国化统治。

帝国官僚没法以军队这个暴力机器为后盾,舒舒服服的收税。

所以他们必然要谴责你们这帮躲在山里的家伙,越活越回去了,好的不学,非要学断发纹身的蛮夷,害得我没有办法在你们身上抽到赋税,他怕一简直太可恨了。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就是官僚士大夫语境下刁民的真正含义。

刁民并不是平民的反义词,而是顺民的对立面。

将脱离编户齐民状态的百姓定义为蛮夷或者刁民,本身就是一种在官府手中的解释权。

而这种状态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

只要官府剥削太重,这些老百姓就会向深山,向海洋里逃窜,躲避官府繁重的税负和剥削。

而随着历史不断行进衣冠各种南渡,北方的富裕大足受到战乱后便会想办法向南方迁徙。

随着这种情况的加剧,造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这种转移对对浙江,福建的老百姓来说,成为刁民越来越困难。

因为各种山谷,滩涂,沼泽都被政府开发出来了,水利系统也先进了,近山谷的道路也修好了,守备军也能够长驻于此了。

于是在面对残酷的暴政时,穷山不再是刁民们的桃花源。

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恶水,也就是海洋。

这些跑到海上去的刁民,大概率就是《越绝书》里的外越。

外越泛指秦朝和秦朝之前生活在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和附近岛屿上的越人部落。

为什么这些已经接触过大陆先进文化的外越,在秦朝如此落后的航海技术之下,仍然愿意冒着危险穿行于太平洋诸岛,而不是到岸上来种地。

这批外越其实本来是秦灭六国时,甚至压根儿都不是越,而是楚国人,齐国人。

他们接受不了秦始皇的那套,所以一路逃一路躲,最后跑到了秦国行政够不到的海上。

那对于秦始皇而言,既然你们冥顽不灵,不愿当大秦子女,那就待早上别回来了,当然我肯定不能让你们太逍遥。

不然你们今天捞点海鲜,明天搞点什么诸岛上的土特产来岸上做生意,日子过得比我这的里的顺民还舒服,那还得了。

所以秦始皇只能按照对付北方夷敌的方式来对付些被秦国成为外越的人。

迁来大量的囚徒守住沿海,相当于人肉长城,以备东海外越。

洪武初年,方国珍投降后几个月明军北伐,为了替北伐军运送粮草,朱元璋实施海运,最早是汤受命率领明军造船运粮。

航路就是就是宁波为起点,直沽为终点。直沽在今天的天津卫,但结果呢没哦,海上便在松江与飓风而还。

也就是说汤和可能都没有完全来到海上,跑到太仓港就无法继续航行。无奈只能往镇江军港停靠,等待解决办法。

那这个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朱元璋召集方国珍所部以及温州,台州,庆州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良之民以充船户,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温台庆三府还有兰秀山之前方国珍的地盘,也就说还是得依靠这帮常年走海的刁民,不然北方明军就得饿肚子。

方国珍投降后,朱元璋给了他一个虚爵放在南京养老。

但方国珍他还有很多亲戚都被放出去在各位所担任要职,比方他的侄子方明谦,他被朱元璋授明威将军,广阳卫清军指挥佥事。

广阳卫是负责舟师出海巡捕海寇的。

洪武早期倭寇很是猖獗,朱元璋就把方明谦叫过来说。

你们家族世代出入海岛为生,可知历代海防利弊。

方明谦对朱元璋说,不能像现在这样,在海岸布置卫所屯住重兵,水师在海上只负责来回救火。

而应该反过来直接到海上去部署水寨和兵舰与沿海的卫所错落分布,让倭寇连按都摸不到。

即不能到我们的沿海来骚扰也不能让他们在大明得到补给,甚至让他们连岸都上不了。

朱元璋对方明谦说我没有这么多可以驰骋海上的士兵啊。

接下去方明谦的回答很有意思,可先从民户里抽在调士兵。

浙江当时总户数大概是20万,人口差不多1000万,也就是说一户人家连男带女,连老带小,平均也就是五口人。

当时的一户里要有四个男丁,这个概率能有多少。

按照正态分布概率大约100户人,家里能有四个男丁的大约有五六户。

也就是说浙江这20万户撑死就能抽出来12000人,可实际最后在沿海布防了多少兵。

根据明史汤和传记载,他于浙西东设卫所50有九,你所屯住的士兵。一共是58700人。

58700-12000等于46700。

那么问题来了,这46700人是从哪弄来的?只能是从方国珍那些被解甲归田的旧部中招募而来。

换言之,汤和青色的用来备倭海防的59个卫所小6万人里超过八成是方国珍的的旧部,你猜朱元璋敢不敢杀方国珍。

而且以方国珍为首领的这部分势力其实一直存在在中国的历史当中。

岸上的政权较为清明或者苛政不怎么过分,那么本人就上岸来生活。向朝廷缴纳赋税并承担徭役。

当这些苛政或者是岸上发生动乱的时候,让他们活不下去,那就重新去海上,俗称用脚投票。

在沿海的这些大家人还有那些靠海为生的渔民都属于这部分人。

他们在岸上没有土地,也没有财产,全部身家都在船上,如果负担太重,他们就扬帆出海,找一处地方苟延残喘。

举个例子,宋末元初的朱青和张轩他们这帮人,宋末是海盗,元初就成了船户。

为什么呢?因为在南宋那套制度里,这帮人没有活路,但在元朝有。

当时南宋的情况是北方国土全部丧失,现在作为作为大明的财富重地的荆州和湖南湖北地区几乎是对抗北方的前线都被打烂了。

四川地区虽被虽然被称为天府之国,但是那里也直面陕西和汉中等地也是对抗北方政权的前线,那里的钱粮都消耗在战争中的,不朝朝廷要钱就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

所以南宋末期国家财政极度依赖东面浙江苏杭以及福建这一小块,从范围上看,这是方国珍后来割据的地方。

南宋收重税也就算了,关键他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在财政设计上还特别强调重中央轻地方,每年各路的收入几乎全部上交,没有留存。

那地方要用钱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喽,地方一想办法,那大地主和富户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喽。

大地主和富户一想办法,底层百姓怎么办?只能去当只能驾船出海。去讨一条生路。加上南宋的海报比较发达,这些受不了的底层百姓纷纷出逃。这样也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交税的人越来越少。地主富农不交税,税负全压在底层百姓身上,而底层百姓交付税只能逃亡。不但削弱了经济基础,也减少了当兵的人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