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父子闲谈238(1 / 2)

也就是说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决定实行郡县制,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把郡县制彻底在中国大地上铺开,并且牢牢的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

所以林夕决定把自己在后世了解的那些管理制度先在小范围实验一下。如果不行再改掉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因为后勤是军队战斗力和国家的基础。林夕后世所了解的那些管理制度一定会比这时代的作坊制要先进,所以他一定要尝试一下。

就拿林夕改造林家的军队来做比例比喻吧。开始林夕并没有想大规模的改造林家的军队。他只想利用蒙学的这些孩童重新训练出一支军队。

但是他的动作被林父,林海平发现之后,便把他的训练出来的孩儿兵调去的林家军。

并且把林家军的一些基层军官重新训练,才有林家军开始的大规模改造。

这样虽然是林夕的影响力逐渐的渗透进林家的武装力量,但也使他重新建立一支军队的想法彻底落空了。

因为林夕早发觉了一点林家的军队虽然号称继承林家戚家军的军制和训练方法。

其实林家的制度是集合了戚家军的训练方法和大明边军的家丁制的综合体。

也就是说训练方法采用的是戚家军的练兵方法,但是其组织架构就是现在边将使用的家丁制。

别看林家的各级将领一提起戚继光来就是两眼放光,唾沫横飞的吹嘘,敬服在骨子里。

实际上林家是一这些将领家丁为基础控制着3000铁甲部队。

这才是林家真正的底气,而那些卫所军户只是作为应付检查和保障后勤的炮灰兵。

此时镇边名帅,甚至是李成梁,马芳,俞大猷那一代已经逐渐凋零。他们的后辈都是踩着父亲的军功统领一地的兵马,其实这些军马已经变成这些边帅的私兵了。

在边镇的大明的将领,总体来说现在边军的将领战法就是根据财力和贪心程度武装不同数量的家丁。

这些家丁都是身披重甲人数多寡不一,但是战斗力极为强悍,不能说一地百,但一敌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而且九边的家丁均是骑兵,装备也好,遇敌袭则将领率家丁出战。

家丁归将领私有,朝廷承认这种依附关系,战时朝廷还替将领给家丁发饷银,每个家丁二两四月饷,比普通营兵高一倍还多。

面对同等数量的敌军往往能一鼓而破,甚至全歼敌人,但是这种家庭制有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人数较少,他们把本来用于养大军的银钱集中起来养的一只精锐的特种部队。在面对蒙古的武装的时候无往而不利,甚至还会打出大胜仗。

当年李家就靠着8000家丁纵横于辽东,所向无敌。屡屡攻破敌对部落,杀其首领。甚至努尔哈赤起兵的七大恨,其中就是有一条明军无故杀戮其父祖。

在遥远的西贡城的一间房间里,一群人正在议事。这时已经议论完毕,众人纷纷告辞,向外走去。

值房内的林海平也起身将他们送到门口,林长石跟随林副送完人之后正要告辞离去。

林海平却忽然出声道:“石头,你留一下,我有些事想与你谈谈。”

林长石一愣,却也只能无奈的回了值房,看着林父向一个个管事回礼,将他们送走。

林长石这时跟在林父身后,心里在琢磨这些事,日子自己办的事情哪里出了纰漏?

林长石心中想是不是先回到后宅向母亲求告一下,防止父亲脾气上来将自己揍一顿。

林长石心中有些不安,端起茶杯啜着半凉的茶水安神。

待林海平在外面吩咐完事情之后走入签押房之内。林长石立马把茶壶端起来,亲自斟了一杯茶,端到林父的面前说道:“父亲,你先喝杯水,说了半天,也口渴了吧。”

林父微笑着接过茶杯,坐在那里喝了一口,然后放下茶杯对林长石说道:“石头你不用担心,你这些日子办的事情很好,没有什么纰漏。

只不过这段时间事务繁多,我一直想找你谈谈,就是抽不出时间来。趁这个机会,你我父子说一些体己话。”

“父亲,.....”林长石有些受宠若惊,站起身来,对林父施了一礼,然后站起来擦了擦额头隐现的汗迹。

林父看到林长石如此紧张,便对他说:“坐下吧,你,我父子无需如此。”

“不知父亲,有何事要询问,知无不言。”

林海平笑着点点头,问道:“你在这里已经接手了一些工作,对气候和饮食是否还习惯?”

林长石说:“对气候和饮食我还都习惯这里这么多。汉人在此饮食习惯和广东那边也没有多大区别。”

林父这是沉吟了一下说道:“我这次叫你留下主要的原因是想告诫你不要把你的妻子和孩子带到这里来。

这里虽然已经比以前的条件要好很多,但是那些移民的到来还是会得一些疾病的。这些年来在此地出生的孩子夭折率相当高,所以先把他们放在粮城吧。”

“不过按照现在这种情况发展,再有个三五年估计就能达到和粮城一样的水平了,到时候再把之前你的妻儿接到西贡与你团聚。”

“孩儿不是真想把妻儿接过来,只不过那天母亲询问先给我纳一房小妾。你也知道我夫妻的情况所以我便我提了一嘴,没想到反而惊动了父亲。”林长石有些尴尬说道。

“我被家族委以重任在此地坐镇,怎能因私废公呢。那天只不过是母亲担心我在此地想给我找个照顾我的人,我无法推辞,只好把妻儿拿出来作为遮挡。”

“你伯父把你放到这个位置,并不是出于私心,而是真心认为他看上了你的能力而已!”林海平示意林长石让他拉了一张椅子过来,林海平对面坐着。

“你也率领了很长一段时间水军了,而且也统领过孩儿兵的陆战队,你可是否可以评价一下?你觉得我们的孩儿兵现在是何种水平了?”

“孩儿兵刻苦肯学,弟兄们也都勤奋,进步的很快,对付一般的营军卫所兵什么的,倒是足够了。但说实话,与辽东精骑、九边精骑那般精兵相比差的还是不少,更别说和东虏的精兵相比了。”

林海平点点头,做了个“请说”的手势,林长石整理了一下语言,说道:“比如弓马刀枪,不是短时间就能训练出来的。

家丁从小训练到大,或者像北虏那般马背上长大,这个差距实在是没办法去拉平,只能从装备和人数上弥补。

能够从小训练的家丁人数不会太多,咱们的兵力比他们多一倍、三倍,甚至十倍,盔甲刀枪也比他们好,打起来自然是咱们胜。”

林海平叹了口气,说道:“但要如果要在陆地上无敌就需要大量的骑兵,就需要大量的战马,精悍的战马需要专门的饲料供养。

当年李家能够养得起大明最强的辽东铁骑,8000骑兵纵横辽东所向无敌。

辽东铁骑之所以强悍,就是因为辽东盛产黑豆,锦州、广宁一线的屯田就有不少专门种植黑豆的豆田。

有了充足的战马的饲料,辽镇才养得起大批膘肥体壮的战马。战马的充足自然就能培养出一支强大的骑兵。”

“而我林家所处的海南岛虽然上陆师继承了戚家军的战法和训练方法,但是由于我们的兵源比戚家军差了很多,所以战斗力一直在下降。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加紧训练家丁就想养出一只能在海上无敌的海军水师来。”

“父亲不要悲伤,咱们南方本来就缺少战马。陆师战斗力下降也是没有办法的,好在我们的水师还是很厉害的。”林长石看到有些情绪低落的林父连忙宽慰的说道。

“战马的事,我在西贡这些地方也想了些办法。从天竺引进了一些折耳马,虽然只有200多匹,但好歹还是有个基础,你接下来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林长石没有想到林海平会给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这次在公田推广种植玉米番薯等作物,也是为了给战马准备饲料,我也去信到了京城。

让京城的人想办法通过晋商在边军的关系,从北虏那里走私一批种马和战马,和这些折尔马杂交一下,看能不能培育出我们自己的战马了。”

林父这是对林长石说道:“大明倚重将门,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所谓‘穷学文、富学武’,要习武学兵,连饭都吃不饱的寒门子弟是绝无可能的。

故而大明的武将大多都是门第出身,就如我林家这般,如今也成了将门。

如今我林家封爵便成为勋贵之一,便与大明的江山便捆在了一起,这也是皇帝对我等人放心的原因。

您也应该知道,卫所里的武官,一般也是世袭的,缘由便在此处,世袭的门第总有一些兵家武艺传承,比随处提拔一个小卒为将,能更快、更顺畅的掌握军队。”

林长石点点头林海平继续说道:“这便是将门存在的基础。

而将门兴起的缘由在于三处,一则军功荫赐武职,二则家丁制,三则边将久镇。”

林长石仔细听着林父的话语,他知道林海平是不会无缘无故给他说这些。

“大明对文官职位管控严格,科举是唯一的途径,以防有世袭的官宦门阀出现,但对武职却时常滥封,文武官员及宦官有功劳者,常被朝廷荫赐世袭武职。

于文官宦官,大多只是虚职,但于将官而言,荫赐之职使嗣子不用待父祖亡故袭替便能从军任事。

而嗣子之外的其他兄弟,也能以父荫起家任事,故而才有一门之中父子兄弟皆为将帅的盛景,才有将门出现的条件。”

“嘉靖年间,朝廷鼓励边将蓄养家丁、给予养廉田土以养士,自此家丁之制大兴,边将以家丁多寡、勇怯为盛衰。

将门之家,为将的兄弟多,蓄养的家丁自然也多,蓄养的家丁多,立功的机会就多,立功的机会多,荫职的兄弟子嗣就更多,蓄养的家丁也就更多,将门自然是长盛不衰。”

林海平说到这里顿了顿。看了林长石一眼继续说道:“其三,便是将帅久任本土,大明的将官,国初之时也是和文官一样,多有异地任职调动。

但至成化年间,宪宗言‘边将必用本土之人,庶知彼兵势地利,易于成功’,至正德嘉靖年间,边将便多自本土升转,所谓‘北将补北、南将补南’,边将或久任本土,或迁调后本土依旧有族人子嗣任将留守。”

“好比当年镇守辽东的李成梁,他就是辽东本土检拔升转,两度镇守辽东长达三十余年,中间罢官之后,也是由其子嗣接任辽东总兵一职,边军将门大多如此,植根于本土,兴贩殖利、招募家丁,经过一两代发展积累,将门自然是兴盛壮大了。”

林长石这时在凳子上坐直了身体,他知道林父要告诉他的这次谈话的最终目的就要来到林海平看着林长石的神色点了点头。

“之前也说了,朝廷倚重将门,是无奈之举,既然是无奈之举,自然就有不少的问题。

将门把持高位,父死子替、兄死弟继。

寒门将官基本没有出头之日,只能依附于将门,而父子兄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少,多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就拿我林家为例吧。你这一代兄弟也不少,只出了三五人能够统兵的其他人只是一些混吃等死的废物。

固然有马尼拉我林家子弟死伤过多的原因,但何尝不是。富贵的生活泡软了这些子弟的根骨。

将门衰,便是军势衰,大明国初之时能北逐漠北,至明中期之后,却是步步退缩,困守于长城之中。

与将门一代不如一代,而寒门良将又出不了头有很不少关系。”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是至理名言。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谁呢?

就比如我来说,我还不是把权利交给了你们兄弟,让我把权力交给那些有才能但不是我们林家的人,谈何容易。”

林长石点点头,林海平自己就出自将门,却如此评价将门,可见其对将门意见之大。

林海平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将门之中全以家丁多寡而成势,家丁多则将门兴、家丁少则将门衰。

故而作战之时常常为保存家丁而梭巡不前、抗命不遵。

甚至各自为战、临阵脱逃。

大明各军,千人之内的战斗连东虏都时常吃亏。

可一旦要打起上万人的大仗,各家都怕把自己的家底拼光了,谁敢奋勇向前?所以面对东虏才会屡战屡败!

而且将门植根于本土,又有家丁为依托,自成体系,导致朝廷既无法插手,也没法对将门子弟重惩,军法便渐渐不可行。

比如天启元年,杜文焕镇守延绥,朝廷诏其集兵援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