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衡器215(1 / 2)

太阳在天空中缓慢的向西边踱着步,在粮城林府的林夕住的小院儿。

西厢林夕正经危坐的坐在那里一副老师般的模样,他的对面摆着五张桌子。

王铁锤、林月华和陈小花并排坐前面,后面两张书桌白鸽和李铁蛋五个少女则是乖巧的在案前写字。

由于粮城对女娃同样实行启蒙教育,所以林夕面前这些女孩都是懂得认字和算数的。刚才林夕刚给讲解完,现在她们正在抄自己使用的教材。

林月华这时写完最后一个字,把毛笔放在笔洗中清洗,清洗完毕挂在笔架上,然后抬起头来看着林夕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林夕走到林月华的书桌旁,拿起她写过的宣纸,一张一张看着。

林夕检查一下林月华抄写的东西,发现没有错误之后放到桌子上。

然后林夕问她:“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想问什么就问吧,只要我知道的,哪回我没回答你。”

林月华抬起头,好奇的询问林夕:“后院起火又是什么意思啊?”

林夕的眉头微微蹙起,也好奇的低头看着双眼充满好奇的林月华问道:“你从哪里听到的这个词?又问它干什么?”

“这个我是听……我答应过他不……不对外人说的,我只想问明白这个词到底做什么讲?”

林夕略作思索,随后认真的讲解:“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当时晋文公准备率兵攻打卫国时,他儿子公子锄笑了起来,晋文公为他问他为什么笑。

他给晋文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君子送妻子回娘家,半路上看见一个赶路的妇人,顿生好感,便笑嘻嘻地上前与她搭话,可是回头一望自己的妻子,也正有人与她搭话。

晋文公想了想,便明白了儿子是提醒他不要老想着征讨别国,而是要谨防其他国攻击晋国。于是,晋文公放弃了攻打卫国的计划,这便是后院起火的由来。”

至于“后院起火”这词儿是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但在日常生活中更具有一种讽喻劝谏的意味在里面的隐含含义林夕都没有给小丫头儿解释。

面前这五个女孩儿,其中明面上是陈小花医术学的最好,实际上这里五个人中学的医术最好的人是李铁蛋儿。

别看李铁蛋在这些人中认识字最晚,但是学的却是最认真的。

这几人里边医术学的最差的就是王铁锤,但是王铁锤是这里面人所有的人做药膳做的最好的,王铁锤和林夕有共同的爱好就是做吃的。

所以王铁锤利用他和林夕的特殊关系,从林夕这里要走了很多做药膳的配方,每天变得花样的做各种药膳。

至于林月华的丫头白鸽儿确是用在用毒方面是学的最好的,林夕开始还有些担心,特意问了一下长嫂。

林夕从长嫂那里才知道,白鸽的身份是十分特殊的。她就是林月华的陪嫁丫头,她的主要职责就是防止有人通过毒药来害林月华,所以她在这些方面就很用心。

至于林月华他学习的进度比王铁锤强点儿有限,基本上属于除了王铁锤之外垫底的存在,但是林月华学的是最全的,每样都不是学的最好,但是每样他都学会了不像王铁锤那样偏科。

至于林夕为什么知道?第一林夕心理的年岁比这在座的几个小女孩儿要大很多。

再有就是林夕的医术要比他们高很多,通过他们问的问题就能很清楚的判断他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在这五个女孩儿中最特殊的就是陈小花,她来到林夕的身边,本来是小姚氏做主,想让陈小花当林夕的妾室。

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陈小花来到粮城的林府后,林海氏便把她和林月华安排住在了一起。

陈小花和林月华的差别就是他没有一个贴身侍女,其余所有的待遇都和林月华是一模一样。

陈小花现在在这座宅院里的身份大概相当于是来借住的亲戚。既不属于主人,也不属于丫鬟。

而且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要林小花出在出现在林夕面前,王铁锤无论他在干什么,一定会坐在旁边陪着。

林夕后来也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种情况他也没有办法,因为小姚氏虽然把陈小花安排在林夕身边,但却没有明确的表示。

而陈小花的身份又比较特殊,她属于和林夕是奶兄妹的关系。后来索性林夕就把他当成和林月华一样的妹妹来对待。

王铁锤好像也感觉到了什么,便不盯的那么紧了,才让林夕略微好受了一点。

坐拥着庞大的海外丝绸市场以及惊人的利润,苏州城早已经成为了寸土寸金之地。

由于城西毗邻运河,苏州的官绅和富户反倒更喜欢扎根于城东,故而城东一带出现了连片的豪宅。苏州的城市布局十分奇怪,他是既有水路又有陆路。

一辆豪华的马车已然远离了那一条条热闹的街道,沿着青石板扑救的道路来到了一条寂静的巷子。当马车停下来的时候站在了一座有高大门楼的宅子门前。

宅子前半部分很寻常,但到了后宅,宛如一处园林般。

这里有山水亭廊、假山、水榭、花圃,正是春花灿烂之时,几棵松柏很是清翠,呈现着苏州园林的自然风光。

张载和他的姨娘经过连日奔波之后终于来到了苏州,被管家带到这座园林面前,这里便是他在苏州的居住之所。

他此次之所以选择南下正是因为罢市风波,原来的苏州知府被调到杭州,出任江浙按察副使。而张载的儿子则被他的老师从南京户部主事的位置调到苏州当知府简直是一场无妄之灾。

张载倒没有怨恨京城的那一位,毕竟凭着对方的能耐将他儿子安排到苏州知府这个位置,一方面是因为他儿子张庭玉有本事。另外对方笃定他放不下他这个儿子,一定会赶过来帮忙。

而且张载到苏州之后才发现,苏州府的附郭吴县的县令是自己的学生刘天慧,长洲县令居然是林夕的四哥林长钰,这显然不是其中巧合,而是有人故意这样安排。

由于倭寇等原因,本朝的应天巡抚常住于苏州,如果应天巡抚肯出手帮他,那么事情还有的机会。

应天巡抚听说张载来苏州小住,于三天后宴请了张载。张载这才发现此时的应天巡抚也换了人,换成了自己的同年。

林月华的院子里来了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一模一样少女姐妹花。

她们身穿着同颜色的粉红裙装正打量着这里的一切一副既充满好奇又很是忧愁的模样。

“大米、小米,你们过来一下。”站在正堂房前林海氏的大丫鬟紫娟正在向他们在门口向他们招手打招呼。

大米和小米很是乖巧,一起跑了过来,怯怯地打了招呼:“紫娟姑娘,你好!”

“你们别叫我姑娘。”紫娟笑着回答:“你们两个已经不是林府的丫鬟。你们的父亲是11公子的师兄,你们两个现在是大夫人的学生,以后你们都叫我紫娟姐吧。”

紫娟和蔼的和两个小姑娘说着话并没有端女主人身边贴身丫鬟的架子,温和的说道。

小米和大米相视了一眼,旋即便点头应承了下来,齐声的改了称呼:“紫娟姐。”

小姐俩之所以来到这个院子中实际上是他们父亲要求的。

小姐俩由于借住舅舅家被那个有烟瘾的舅舅卖到了李家,随后又在一场宴会上被李家公子输给了王家的少爷,后来又被王家少爷送给了林夕。

她们实际上对这所林府并不陌生,他们跟着王铁锤在这里生活了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不过当时她们主要的任务是在女校中学习识字,空余每天做一些简单的打扫的工作。

她们的学业还没有完成,便被送回到他们父母的身边,并在广州城认识了这座院子的主人林月华。

因此她们对林夕的医术的高明是有深刻认识的。虽然张玄自己也会医术,但跟林夕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可是他将两个女儿直接送给送到林夕的身旁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张玄觉得还要争取一下现在林宅管家的林海氏的意见。

张冯氏向林海氏请求让两个女儿跟林夕学习医术。

林海氏对张冯氏说如果只学医术,就有些浪费这次机会了,不如让两个女儿拜她为师,她教授给大米,小米管家的本事,顺便再学一下医术。

因为就凭夫妇两人和林夕的关系,林夕一定会无私把医术交给他们姐俩的。

张冯氏是回家和张玄考虑了一番,觉得林海氏说的有道理,且便同意了下来。然后,她们姐妹便被送到林宅中拜林海氏为师,学习管家的本事跟着长一些见识。

“你们先到东厢挑房间住下,以后便跟在小姐一起学习,夫人慢慢教给你们。”紫娟又是吩咐了一番,便开心地离开了。

小米和大米乖巧的应了一声,直接到旁边的东厢挑选起了他们喜欢的房间。

两名少女清瘦的身形,五官生得很是精致,显然是一个美人胚子。这东厢有5间房,他们挑了最中间的房间,大米到前院护卫那儿要回的包袱,便带着小米一起布置起了房间。

相对于小米的单纯可爱,大米则是显得精明一些,眼神是多了复杂的心思。她们现在已经14岁,若是不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怕是家里要张罗着她嫁人了。

这次跟着父母回到粮城,已经有媒婆给他们姐妹张罗亲事了,只是被他父亲以孩子太小,想多留几年给挡了回去。尤其在广州当侍女时看到精彩的世界,更不想那么早嫁人了,更不愿意跟粮城的普通女人一样将就着过一辈子,想要拥有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一个苏州和扬州都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都有大量富有的商人。两地同时拥有着发达的水路交通网络,可谓是天然的商品集散地。

扬州则是城也盐利,败也盐利。由于扬州的商人都想着从淮盐中谋取利益,反而忽略了产业经营,这是扬州的手工业已经远远落后。

反观苏州,不仅是丝绸最大的生产基地,还有苏绣、苏雕、苏裱、苏派建筑、苏式彩画、苏式家具、苏派盆景、苏州缂丝、苏州仿古铜器等等。

正是如此,苏州商人不仅积攒了大笔的财富,且拥有着诸多的作坊,在商界所拥有的影响力不是扬州盐商能相比你的。

午后的阳光从松柏的树枝穿了下来,落在池塘边的一块大青石上,斑驳的光点如同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池塘里有一片荷叶浮在池塘的水中荷叶下面。如果有人低头瞧,红色的或黑色的,白色的锦鲤在碧绿的荷叶中传回穿梭。荷叶之中则是一座精致的凉亭有一个九曲的小桥与岸边相连。

张承恩优雅地端坐在凉亭上,沐浴着迎面而来的微风,呈现出几分懒散。

他感受着这份午后的宁静目光落在湖中那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张掌柜在这里买房,开店有两个用意。

一是要坐镇苏杭建立一个据点,偷偷的招募移民。第二就是奔着苏州的丝绸而来的,这里是丝绸的集散中心,而林家每年都会采购大量的生丝和丝绸运往南洋。

张掌柜想在这里收购丝绸从而减少成本,尽量扩大利润,同时可以运用买卖生意挣的钱,尽可能的收拢移民送往西贡。

在这个时代,钱庄最赚钱的业务并不是储存业务,也不是汇款业务,实质上是高利贷业务。

苏州的金融业早已经成为诸多官绅的敛财手段。不仅是苏州官绅来的老牌的钱铺,还有通过运输等手段积攒了原始资本的洞庭商帮,同样都涉足高利贷生意。

虽然明律有规定,月息最高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但民间的通行利息却是9出13归,即借银十两,其中一两是砍头息,10给九两银,三个月后则要归还十三两。仅是13个月9两便能够赚四两,在这个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时代,依然是天底下最好赚的买卖,更是成为诸多官绅最热衷的敛财生意。

一直以来,苏州的士绅用丝绸换取广东方面的海盐,再用海盐从湖广换取粮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