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入毂190(1 / 2)

飞羽号在他们那个倭女船长的指挥下,丝毫不顾及总角号的危胁,拼命的在修补船只和向外抽水。

可能他们也看出来总角号,只是在戏耍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攻击。

于是那些人只是在总角号靠近的时候躲避一下其余的时间,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后来索性石元磊连火炮都不发射了,只是拿飞羽号当成靶子,指挥着船上的孩儿兵们对这艘船进行模拟攻击。

待飞羽号收拾的差不多了,那个倭女船长趁着此时风向正佳,升起满帆往西方驶去。

海上行船如果能碰到正合适的风向,那可真是太难得了,一般远距离航行都是靠着季风航行。

海风向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所以海风即使在同一天海风也是不停的在变换方向,所以风帆的操纵上来说比较不容易,尤其是福船在顺风航行时速度是比较快的,而逆风时速度又比较慢。

所以这就需要船上的水手和船长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调节风帆的角度和迎风面。

林夕判断那个飞羽号的船长准备把这艘船靠到某个岛屿或者驶入浅滩之中来逼迫总角号远离飞羽号。

总角号在距离他20丈的地方跟着飞羽号并且不断的用各种工具测量这里的情况。其实这种情况就是拿前面的飞羽号给后面的总角号找出一条适合航行的航道。

此时商船在航行时必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贴着海岸线航行。沿岸一定得记录好水文特征和地貌特征。

这么做的主要是因为白天缺乏定位工具,所以无论是商船还是海盗只能按照一些既定地理坐标来记录航线。而大海上的海水是无法标记的,所以只能标记沿海陆地的情况。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觉得这时代的帆船无法进入大海深处航行。

其实古代大部分航行都是在沿岸进行的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进入深海航行,而是海上没有参照物,在没有发明航海钟和六分仪的时代在大海深处航行是十分危险的,非常容易迷航。

因为导航定位技术的不发达,海上航行得不断的根据地标来改变航向,宁愿贴着海岸线“画地图”,也不走直线距离。

所以领航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每艘海船上都会有几只老海狗的原因?

因为他们出海多,认识沿途的航路,即使偏离了航向,也能够根据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要知道这个时代海图可是值老鼻子钱了,哪怕在后世,一个深谙航道的船老大也是得花大代价才能请到的。

商船在没有港口停泊的条件下,不了解近海的水文特征,非常容易出现触礁事故,虽然总角号吃水比较浅,可还是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这时在桅杆上的瞭望手滑下了一个绿色的竹筒。二副走过去打开,从中拿出了里面的纸条看了看,向石元磊报告说:“寅针方向出现了一个海岛。”

林夕举起手中的望远镜向二副所说的方向看了过去,但只看见一片黑乎乎的海水,其余的什么也没有。

林夕有些失望的放下了手里的望远镜。其实林夕也明白看不到大岛也正常,这是因为地球曲率的原因。

如果眼睛可以看到海岛的话,具体有多远是可以计算的。

假设眼睛的高度是1.7米,地球是球形的,半径也就是6,400公里左右。

使用勾股定理“a²+b²=c²”,就可以计算出你跟海岛之间的距离。

其中“a”是地球的半径,“b”是你眼睛离地面的高度,“c”是到地平线的距离。

对于一个眼睛离地面的高度为1.7米的人来说,海平线距离他大约为4.5公里。

哪怕是桅杆到海平面的高度接近18米,能够观测到的距离也不超过20公里。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船只一定要有瞭望手的原因,就是远距离发现靠近你的船只,预防海盗的打劫。

石荣天泡了一壶茶,惬意地坐在船头吹着海风,只是看着石元磊发布命令不做任何指导。

前面的飞羽号显然对这一片十分熟悉,他的船头正对着岛屿的方向船尾划出一条长长的白线,一点一点地踏浪而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继续朝前行驶了半个小时,林夕终于在望远镜中出现了大岛的身影。

此时海上远方夕阳处在海平面上三拳的位置,霞光铺满了整个海面,船帆也被染成一片金黄。

望着这番美景,石荣天的心情十分愉悦坐在那里对石元磊说道:“小子,加点儿小心。这帮海盗不会轻易的束手就擒的。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冲上去把海盗干掉,或者俘虏了海盗,然后再靠近那个大岛。”

但是前面的海盗船好像知道石荣天的心思一样,突然从船的两边伸出了两排大船桨,拼命的划着,像海岛的右侧划去。

这就是小型福船的优点可以使用船桨划水加快船只的速度,虽然不能够长时间使用,但是短时间加速还是可能办到的。

石元磊虽然错过了好机会,但是他不着急不着慌的指挥船只跟在前面的飞羽号后面缓缓的航行。

因为飞羽号即使跑到海岛边,倭寇最多弃船登岛他们也跑不了。飞羽号贴着海岛行驶,林夕不时地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这座大岛。

海盗靠近大洋的这一侧都是崖壁,这是因为大洋潮水不断袭击的原因,一般直面大洋的一侧很难形成平缓的沙滩。比如宝岛,重大城市基本都在靠台西一侧,台东直面太平洋环境确实差了一些。

海盗崖岸上郁郁葱葱,参天的树木高耸入云。望远镜里分辨不出都是些啥树,但是林夕知道,这种原始的森林里未经砍伐,肯定有大量适合造船的木头。飞羽号靠近这里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他们是想砍伐树木,维修船只。

继续行驶了半个小时后,海岸线由东北朝向变为了正南朝向,海岛的形状在这里略微向内凹去。岸边的隘崖走势也逐渐变的平缓,前方的海岛朝着东北方向的海里延伸出一个长长的岬角。

飞羽号毫不思索的贴着岬角的左侧改变航向,此时已经临近傍晚时分,海水正是处于高潮期。

石元磊看着自己右手边的岛屿地形一直朝南延伸,干脆挂上全帆,开启巡航模式。

又过了一刻钟地形的走向还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仅仅是岸边逐渐出现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沙滩。

飞羽号在这些沙滩中穿梭,不一会儿便转到了岛的后面,这时前面出现了一个海湾。

在海湾的另一侧有一艘海沧船船帆已经放下并放下了船锚,静静的停在那里。

飞羽号便沿着直线向那艘船飞速的驶去。总角号上的船员大吃一惊,没想到海盗居然还在这里埋伏了一条海船。

顿时石元磊的神色有些紧张,不过石荣天马上接过接过了指挥权,命令船员准备战斗,同时装填火炮,准备靠过去先对那所状态比较好的海沧船来一顿炮击,也把他打残了再说。

但奇怪的是飞羽号航行到那艘船的旁边,也也落下了船帆,并投下了海锚静静的停在那艘船的旁边。

等总角号靠近那两艘海盗船,还没有等进入火炮的射击范围,两艘船的桅杆上便升起了两面白旗。

以白色为投降的标志的习惯起源于秦朝,因为秦人自认五行属水,水为黑色,所以当时秦人以黑色为“国色”大秦的礼服、旗帜等都用黑色的,平民百姓则以黑吉。黑色对秦人来说也代表着喜庆和胜利。

秦末刘邦进取关中,直逼咸阳,当时的秦王,子婴投降,便以秦的“国色”的反色--白色为服,以出降(其心情可想而知),这便是中国“投降色”的起源。

而按照林夕从后世关于白旗投降的解释,是说在西夷其实最初的时候,举白旗并不意味着投降,而是要求暂时停战。

中世纪时战斗的双方为了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通常借白色为象征,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白色旗帜表示要求休战谈判。

当一方拿出白旗时,对方就会停止战斗,然后双方进行谈判。

举白旗投降在西夷人的认知里,白色代表着洁白,毫无恶意,一无所有,彻底失败。举白旗也就意味着投降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造颜色出现的较晚,因此在古代白色的布是最容易获得的。另外,白色旗子可以涂上任何颜色,当时西一人作战时有个恶劣的奇怪想,胜利者会把自己的家族纹饰印在失败者的旗帜之上。举白旗也意味着对方可以任意处置自己旗帜。

后世公元纪年法已经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法,如果回顾历史,你会发现这种纪年法也才通行了几百年的时间。

按西夷的说法,其是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与西欧国家的崛起而流行开来的。

公元纪年以前被称作主年纪元,此法始于西欧,而西欧的历法传承自古罗马,古罗马的历法又来源于希腊历。

古罗马的历法在公元前738年开始实行,称其为罗马历。

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的,以威亚诞生之年作为开始。

这一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传说中威亚诞生时为公历元年。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