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海船181(1 / 2)

福船离开了马尼拉港,穿过了马尼拉湾,来到了宽阔的海面上向着广州的方向航行。

而此时的林夕正坐在船舱中拿着账本儿在统计这段时间他在马尼拉“经商”的收入。他发现此时的菲律宾和大明的有些相似就是政府没钱,那些教士、官员、“商人”手里银钱是多多的。

林夕“经商”是从那个姓龚的明人手里接手一些菲律宾殖民政府的一些滞销的“商品”开始的。

得到消息的西夷商人纷纷把自己手中一些“滞销”的商品和林夕做交易。从林夕手中换取他们希望得到的商品。

大部分都是以物易物,也有一部分花银子补齐差价的。

从林夕这里买的货物有甜果酒(甘蔗渣酒)、白糖,铁质农具、瓷器、红砂糖、中药、陶器、生丝、棉布、绵绸、针、铁锅、漆器、醋、盐、大米。

此时大明而对于南洋的进出口贸易,基本上就是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大明的手工业是此时的世界巅峰,不但工艺精湛,而且价格要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价格要低。这就是明朝的人力成本优势,这一优势几乎保持到了鸦片战争之前。

在交易几回后,西班利亚“商人”发现只要大明有的商品林夕就能够提供,交易量逐渐加大。

而且由于谈判的原因,这些商品只收5%的交易税,所以交易的成本要比普通的商人要低所以售价一般也要便宜一些。那些西班利亚商人为主的夷人都加大了自己的进货量。

由于货物的采购价是批发价,所以采购成本也低,即使售价和大明的普通商人相同,林夕获得的收益都比那些普通商人要高的多。不过这也是特殊情况,是菲律宾殖民政府给林夕的贿赂而且还不用花自己的钱。

而且林夕通过交易发现西班牙殖民政府在吕宋岛这个热带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方居然还缺粮。

他是通过和那些土人部族交易而得到的这个消息的。

因为那些土人需要向西班利亚政府缴纳大米税,所以而他们的粮食却没有那么高产量,为了不饿肚子他们用一些特产和林夕交易大米。

在这些交易的过程中,林夕发现土人拿来的除了兽皮,香料、木材之外居然有铜块儿,而且是天然铜。

所以脚下这两艘福船内装的货物除了菲律宾政府交给商馆的定金之外,都是林夕在这段时间“经商”获得的财物。

这些财物的价值是菲律宾殖民政府给的那些银子的三倍。林夕为了多装载东西,把压仓石全部扔了出去,用银子和铜作为压仓物。即使是这样林夕所获得财物只带出来了一少半儿,因为剩下的空间要装粮食,水和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武器和火药。

剩下的所有财产被入股到商馆,有了这笔钱之后,大明商人运来的货物商馆可以以适当的价格收购。

为那些运货来的商人免除后顾之忧,不用他们自己找买主,而是统一卖给商馆。货主马上可以带着现银回大明去。以后账局成立之后连现银都不用了,直接拿着一个账单儿回广州取银子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林夕不由的痛恨脚底下的这艘福船海乙号。

为什么它们是会被改成了专业的战舰,让带货量变得这么小,不然自己可以把这些银子都运回去。

普通福船以尖底造型、小方头阔身高尾、多水密隔舱为主要特征。

小方头同时画着猛兽的图案寓意平安镇海。

船为尖底并加装压舱石,吃水深,稳定性能好,在海中可以不波涛、破浪而行。

突出明显的龙骨可减缓横漂保持航向,而特有的双舵设计,使福船操纵灵活,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

首尾舷弧大,当船艏下陷水中时,宽大的艏部产生较大的浮力,避免船头下陷。

福船中以“黑舶五青案”上的“十二生肖”暗示标记。黑舶五青案”全船首尾依次由头禁、假肚、五肚、官厅、水柜、尾踏、奔边、前刊、后刊、柴盐舱、驾驶台等部分组成。

而“十二生肖”暗号标记分别代表12个不同部位,它们分别是:鼠桥、牛栏(护手)、虎口、兔厕(船头如厕处)、龙骨、舟皮蛇(指船形弧板)、马面(舱面甲板)、羊角、猴头(滑轮索)、鸡橱、狗齿与猪架(安放船帆支架处)。

开始林夕看到船上会画的这些十二生肖动物时以为是装饰。

后来在张承恩的解说下才明白这些动物的意思。不过这些动物画的如此明显,而且栩栩如生,既增加了船的装饰性,同时也是个福船个处的用处,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跑错地方的事情发生。

这些巧妙的标记能够令水手迅速明确分工,使彼此之间的配合更加精确、高效。水密隔舱,就是将船舱以隔舱板分隔成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的若干舱区。

其优点是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个舱,在航行中一两个进水的船舱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

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由于船舶被隔板层层隔断,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隔舱板实际上起着肋骨的作用,简化了造船工艺,并使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

福船内部的水密隔舱结构还十分利于商业运作,船身被分隔成若干个舱室后,不仅有利于货物的贮存而且还可以在各种货物的标签上署明货主和数量,船舱被分隔后,装载的货物反而更多了。

此外,福船把舵舱设计在船尾的正中位置,并且固定在支撑点上,便于操纵,既可以根据水的深浅或升或降,也可以根据航向灵活转动,不至于偏离航线,从而保证了适航性。

而林夕脚下的这艘福船和普通的福船有些不太一样。首先是建造材料,普通的福船是采用的松衫等木材。而这艘福船采用的和广船一样的材料铁梨木。

然后就是船体的大小。其船体比一号福船稍大一点,是因为他的船形弧板的厚度厚达半尺。

海乙号福船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把原来的三层舵楼结构改成了两层。而船体的四层改成了五层。所以这艘船要比一般的船高大一些。但是看着反而要矮小一些,因为这时候船的重量比一般的福船要大,所以他的船体底下两层船舱是在水面以下的也就是吃水深了。

船舱从下往上分别是底仓、火药仓、货仓和水仓、炮仓、水手仓和佛朗机炮仓。甲板上摆放着小炮。

底层原来摆放着压仓的土石,不过现在里面装的都是银子和铜。

所有的舱室都是水密舱隔断式的,而不像西方舰船一样的是全通甲板式的。

所以炮仓的每一门大炮都是在一个密封的舱室中。

当中有一个能够上下人的梯子里面有一个绳索,有四名水手操纵者绳索在底层和火药仓中取出炮弹和火药在由绳索拽到炮仓中。

每一次按照规定只能储存够发射四回的火药和炮弹。

为了防止火炮炸膛而影响到周围的火炮,所以火炮的排放是间隔式的。也就是两门火炮之间隔着一个货仓。

船体两侧的火炮也是间隔摆放的,也就是间隔货仓对应着对面一侧火炮的炮仓。

而最上一层的水手仓只有值班炮手和弗朗基炮在一起,而它的隔仓一般都是住着水手或者放着货物。

而弗朗基的火炮的炮弹是20枚一个箱子摆放在佛朗机炮的旁边。

那些箱子都是可以组合的,上面都有一个凹槽对应着下面一个箱子,并用绳索固定在墙上。

至于甲板上的小型火炮他们的炮弹都是整体装填的都放在一个个的木箱子里,并用稻草隔开。平时每门炮只有一箱十枚放在炮旁边,并固定在那里。只有面临开战时才会从火药仓提出他们的弹药。

林夕看了这个福船的结构,然后找张掌柜的要了几个箱子,并在里面放上火药。

然后在海面上做了一个实验。只要引燃其中一个箱子中的火药,另外所有的箱子都会跟着殉爆。

林夕对张掌柜说:“这个福船改造的有问题,改造完后不但有殉爆的危险,而且结构极不合理。”

其实林夕知道这不是改造的问题,而是福船设计自身就带着的毛病。

福船为了提高适航性,它的长宽比大概是2:1。所以就造成了他的速度不快,最高只有6~7节,这还是顺风的速度。

在这个年代,大海上只有一片碧波,很少出现参照物,加上没有各种先进的设备,想要准确测算船速并不容易,但经验丰富的水手们却发明了节绳测算法。

具体方法是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算船速。

为了减小误差,绳索可能放的很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上许多节,这样就将整根计速绳分成了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出的节数,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

这也是节作为海船速度计量单位的由来。换算一下,一节等于1海里每小时,也就是1.85km每小时。

而中国人计算速度的方法和西夷差不太多,那就是从船头扔木片看到船尾的时间是多少?

所以中国人计算船只的速度用每更多少里?

更这是一个时间单位24时辰被分为十更。因为这时候的船的速度都不快,每艘船航行的速度都差不多所以误差不会太大。

但是如果碰到大风雨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就完全失灵了。而西方人所用的结绳计数法还能够测量船速,不过误差也是很大,有和没有都一样。

而且福船的船帆是硬帆。虽然有操作人员少,价格便宜,操作灵活,可使用八面风的优点,但是也有受风面积小,制作船帆是竹席或苇席上面涂满了桐油,所以容易受到火攻非常易燃的缺点。

但是中国船帆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易于维修,在这个时代还是优于西方船帆的,这是指商船,如果是战舰的话就会吃些亏的。

在现在西夷人使用的主力船,全帆装的盖伦型帆船属于一种中型战舰。上面一根前桅杆或者主桅杆通常会挂四面横帆,从下到上分别是主帆、上帆,顶帆,极顶帆。

而单单控制一面横帆就需要九种索具。升降、吊索、转桁索、帆脚索、翻帆脚前索、张帆索、帆脚、底边、侧边的三组收帆索。

一艘风帆战舰大多有11面横帆,这些索具就需要重复11遍,总计至少有99根索具,大型战舰的同类型索具还不止一根。

因此,作为一艘帆船唯一的动力来源,繁复至极的帆装,和控制它的索具需要不时仔细调校才能获得高速。而且还要注意这些索具不要相互缠绕。

更要做好准备,应付海上风向的突然改变,适时的改变帆装的状态和船帆的升降。

一旦帆装损毁,大面积失速。在孤立无援的茫茫大海上可就和孤身一人困在茫茫的沙漠上没有任何区别。

福船的船体设计是用来装货和装载人的,虽然载货量大,但是它天然不适合装载重炮。

因为中国周边的海域没有什么比较强的海权国家,所以中国的舰船主要是来运输的,而不是用来作战的。这个特点也影响了中国的四大船形,没有一种是适合使用火炮作战的。

最让林夕诟病的就是这两艘福船甲板上面居然用铁梨木做出了木质的女儿墙和发射火炮的炮架,而且炮架还是不能转动的。如果不是福船能在大海上航行,林夕以为他是坐在一个城墙的敌台上。

而且一艘福船里塞进了273个人,其中水手只有52个人,其他的都是用于肉搏战的海兵。显然这种战术还是受陆地守城战术的影响把海战当成了海上夺城战。而没有重视火炮的作用,这种配置一看就是为跳帮肉搏战准备。

林夕之所以要十分仔细的检查船只的武备情况。是因为林夕以为的返回广州的旅途上要历经一场又一场的没完没了的海战。要面对各国的海盗,对他们船上财宝的窥视。

可是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是因为出了马尼拉湾之后,这两艘福船上便升起了林家专属的绿底红日旗。

原来有几艘鬼鬼祟祟跟在两艘船后面的船只,发现福船升起的这面旗帜后,立即调转船头,远离了林家的这两艘船。

即使在海面上遇上夷人的武装商船也是躲着林家这两艘福船远远的,根本不敢靠近,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

林夕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奇怪的问张掌柜到底怎么回事?

张掌柜笑着对林夕说:“我们林家的绿旗帮就是这一带海面上的霸主。过往的商船都要向我们交引水费,挂上我们的引水旗。

如果没有引水旗就会遭到我们的攻击。这些船是把我们当成平时在这里巡海的舰队,而且他们悬挂的引水旗可能有的是过了期的。”

林夕对张掌柜说的话有些半信半疑。如果只是这样,那些西夷船只怎么会看见这两艘福船就会掉头就跑呢。

这几天海风太大为了不引起其它意外,两艘福船挂半帆,以极快的速度一前一后的向北方驶去。

福船的右前方驶来了两艘西夷的盖伦船,林夕兴致勃勃的看着这两艘船从他们的右前方相向驶过去。自己是顺风,对方是逆风,两支船队离这大概有三海里的距离交错而过。这样的情况林夕已经见了很多次。

抬手打了个哈欠,林夕正百无聊赖的准备回到床上去睡一觉。这时桅杆顶端的瞭望手,大声的喊道:“对方转舵了,正在向我们追来。”

同时一个竹筒顺着绳索滑了下来摔在地上,是代表着遭遇敌人的红色信号筒。

这是前方的刀白一的船上升起了一面红旗,这代表着遭遇敌人准备战斗。

与此同时,后面的西夷战船升起了全帆全速向两艘福船追了过来。

西夷战船这番操作是在海战上的一种标准战术叫做抢上风。

在风帆战舰时代船的一切动力来自于风,所以谁能够长到抢到上风头,就占据了战斗时的主动地位。

谁能在战斗时占据从风吹来的方向,发起攻击时谁就能在战斗中占尽各方面的优势。

这种抢上风的战术说明对方是主要使用火炮作为攻击手段的舰队。

因为只有占据上风头才能够使用这时的火炮攻击处于下方的舰队。因为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火炮打出抛物线弹道更容易击中下方对手的水下船体,火炮发射的浓厚硝烟也会被吹向下风不会遮挡自己的视线。

根本原因则在于只要占据上风,就拥有了能追能逃的战术机动性。

因为当风吹过上风头的战舰时,就会被战舰高耸的桅横帆索给搅乱。

好像大河中矗立的一块磐石那样,水流过这里时,就会形成一大片混乱的尾流。

而被帆索扰乱的湍流区向下方延伸的长度一般可以达到战舰帆装高度的4~5倍,约为200米。

而在炮战时,下方的战舰就正好处在上风战舰造成的这片湍流中,造成下方战舰机动力的大幅降低,也就是说,上风战舰的机动性会强于下方战舰机动性,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风力变化,陷进风力湍流中的下风战舰就算是想跑也跑不了。

但是这种情况只适于双方都是西夷的战舰。对于中国的船帆这种影响是很小的,因为中国福船的速度本来就不是西夷这种盖伦船的对手。即使在同等风力的水平下,每小时的速度要相差在两节左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