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天秤169(2 / 2)

按照各个地方志的记载,可知这场地震的范围。东起南京,西至甘肃靖远,北到陕西保德,南至湖南浏阳都有震感记录,就连边远的广东和福建都受到这次地震的影响。

除了烈度强,影响范围大之外,这个地震还有个特点是,余震持续时间长。史料记载说,这场地震的大规模余震,持续有五年之久才渐渐减轻,到万历年间才彻底消失。

为什么这次地震的影响这么长的时间。因为地震爆发的短时间内,就有50多万人直接伤亡,无论城乡皆成一片狼藉,大量的人口死亡,随之而来的必定有瘟疫和灾荒。通过以上和师兄查到的那些古时代灾难的记录。我得出的几个结论。

第一、由暖稳定期到冷稳定期的周期大概是250年左右。

第二、现在的大明在冷暖变换的时间时期。不但会有剧烈的水旱天灾还有频繁的地震。

当然,我所说的频繁是平摊到几百年中。不是说今天这地震,明天那里地震。而是间隔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第三、由于以前的历史太长。而且一些记录在战乱中也损毁了。所以唐宋元明这段历史就尤为重要。因为它离我们最近,记录的也最全保存的也最完整。

根据这些推论,我们现在正处于由暖到冷变化最剧烈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天气会逐渐变冷,而且水旱,地震灾难也会变得十分频繁。为了避免出现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那时那样的乱世所以我们必须为大明的人找到新的口粮或者宜居的地方。”

三师兄看着林夕脸色没有什么变化,而是问:“这些都是你的猜想,你怎么肯定这些事情都是真的呢?”

“燧人氏猜想钻木可得火?嫘祖猜想蚕丝可得绸?神农猜想百草的种子可得粮?兵祖蚩尤猜想铜可铸兵?

如果没有上古先人的猜想,吾辈至今依旧茹毛饮血与野兽无异。”林夕慷慨激昂的说。“哪怕我猜错了又如何?我只不过想集结一部分力量,开拓南洋,恢复交趾、水真腊和三百宣慰司这些三宣六慰羁縻统治的故地而已。”

“你可以把这些事情通过你的老师张载告诉朝廷,让朝廷统一规划。”

林夕苦笑一下说道:“这是不可能的。你看看河槽改海就知道了。沈家为了改海筹集了一批海船在松江被人一把火烧掉了。要实现我的计划必须大力发展水师,可是朝廷上那些人和靠海贸发财的这些海商们会让水师发展起来吗?他们连海图都藏起来了。”三师兄听着林夕说的这些话,然后沉默起来了。

至于林夕所说的河槽改海。就是大明疆域辽阔的国土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精密的内河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一条绵延数千华里的雄伟大运河。

数不清的物资财富在这些河道上转运川流,它们就仿佛这个古老国度的大小血管一样。

但其实在蒙古人创建的元朝,大运河曾一度荒废,维系北方中枢的江南财赋、更多的是通过海运输送到大都的。

这种废漕改海的举措,在效率和运量上似乎都超过了以往各代,明初北伐时的军需输送也多有沿袭元朝,表明它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永乐帝朱棣靖难成功后,不仅将都城迁到了蒙元故都所在,而且逐渐终止了南北海运,京师的物资供给完全改行运河漕运。

要知道正是朱棣本人,曾发起了华夏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国家级远航行动——“郑和下西洋”,让从南洋列岛到东非沿岸的千城百邦,都笼罩在大明天威之下。

郑和的船队无论从总体规模上、造船工艺上和航海技术上,都远远超过大航海时代初期的西、葡两国,如果将之用于南北海运上可谓毫无困难。

但朱棣偏偏在这华夏海权大张之时,花大力气整修好运河河道,然后废海归漕,从此南北间的大规模海运成为了历史,“漕运即国运”的格局就此奠定。

其实朱棣时期的废海改槽恰恰说明了成祖本人的目光长远以及对治理国家手段的成熟。

以大运河为主体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内河水系,虽然优点众多,但缺点也不少:特别是日益烦冗僵化的漕运官僚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忧虑、这表明了在漕运血管上吸血的人群多到了什么程度。

到了现在一石米粮从江南运到京师的费用已经是其自身价值的好多倍。

所以明朝从嘉庆年间开始就有人提议废槽改海运以降低运输成本,但屡屡受阻,最近的一次就是松江的那一场大火。

那么以朱棣的聪明,为何会放弃效率明显高得多的海运呢?

其实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漕运虽然对江南士民是个沉重的负担,但对于沿途的北方州县来说,却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特别是山东和整个华北平原,在明初天下太平之后逐渐恢复了元气,摆脱了从金、元以来极度凋敝的状态。

而在缺乏南方那样密集水网的北中国,是大运河让各地保持了人员和物资的往来畅通。漕运对于维持大一统局面、降低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各种分歧,是能起到海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的。

这种情况就可以想象一下新中国的铁路建设。新中国就是以贯穿全国的铁路网代替了以前的以运河为主的水运系统。

再想想那些因为修起铁路而发达起来的城市,比如河北的省会石家庄,开始就是一个小村庄,就是因为铁路使他发展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它也是河北省所有城市中这是建城时间最短的。

所以在大明刚刚建立的时候,恢复漕运是有利于大明的发展的。但时过境迁漕运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大,适当的恢复一些海运也是可以的。

但是以漕运为主形成的利益集团,显然不想让海运分薄了他们的利润。

公平的说海运也有其缺点。长江吴淞口以南密布着众多天然良港、而向北走则恰恰相反,港口异常稀疏,而且海滨浅滩沼泽众多。

这对于需要紧靠海岸线航行的海船来说很不友好,让其很难靠岸得到补给。

从吴淞口到烟台以北这段海岸线,在宋元时就被船工们视为畏途。当然海运的这些困难并非不可克服,但随着漕运成为习惯,海路中断已久后,人们对海洋日渐陌生了起来,不愿意再去探索更安全稳定的航路。

无论怎么说,朝廷的这些大人们故步自封,循规守旧,却是他们最大的毛病。

师兄弟的两人这一次争论又是无疾而终了。三师兄继续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答案。

而林夕反而对三师兄保存的师傅传下来的那几箱子书生出了兴趣。因为他在这堆书中发现了一个记载。

那就是在这篇书的一页记载着有人可以用稻草和木炭不用母鸡孵出小鸡来。而且书上还详细着写着各种操作手法。

林夕对这个手法非常感兴趣。于是从村儿里收了一些鸡蛋,按照书中的方法开始孵小鸡。

林夕孵小鸡的目的其实跟三师兄跟他提的被他以佯装发怒搪塞过去的那个要求有关。

林夕在现代的时候通过网络见过人们用配置营养土养殖蚯蚓,营养土配置很简单,百分之七十多的动物粪便配上10%的植物残渣再配上15%的菜园土堆起来进行发酵,等发酵完毕便可以用这些营养土来养殖蚯蚓。林夕之所以注意它,因为他营养土的配比和黑火药的配比差不多。

蚯蚓又称土龙,是中药材的一种。养殖出来既可以卖中药,而且养殖蚯蚓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蚯蚓煮熟,剁碎,拌上一些野菜,可以用它来养鸡。

这样就可以从现在的散养方式变成集约化大规模养殖。

这样虽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发财,但是保证他们能吃上鸡蛋和鸡肉还是可以的。

民间谚语所说的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就是说这些养殖的牲畜可能因为一场瘟疫全部死绝而变得倾家荡产。

至于疾病的防治,那就由大蒜素来负责吧。大蒜素是可以杀菌的,而瘟疫是由于病毒或病菌引起的所以非常对症。

林夕在村中收集了一些粪便,还有一些烂菜叶子,加上一些从地里刨出的土,在屋门旁边堆起了一个发酵的土堆。由于广州的天气很热,这些东西发酵用不了多长时间,估计小鸡能孵出来,这些土也就发酵的差不多了。

林夕连这套蚯蚓养殖和喂鸡的方法的名字都想好了,称为祝鸡术。

说到这个名称的由来,就不得不提起祝鸡翁。

这个祝鸡翁来自汉代刘向著的列仙传。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馀年。鸡有千馀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馀万,辄置钱去之吴,作养鱼池。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人情皆殊,故道相关。

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向《列仙传》中就记载了一个人,姓祝,人称祝翁。他是我国古代养鸡的专家,养鸡的祖师爷。我们也叫祝翁为“祝鸡翁”,相传他是河南洛阳人,住在尸乡北山南麓,就是现在河南偃师市西南山下,一辈子就是以养鸡为生,远近闻名。

他养的鸡体格健硕、羽翼丰满、色彩绚丽、啼鸣洪亮、产蛋多、味道美。天然放养。原文说“暮栖树、昼放散”,看来古人就懂得放养鸡的优势啦不易生病。还有一项更为叫绝的是,他养的一千多只鸡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叫出鸡的名字,鸡就会跑过来,因此六畜通人性还是有依据的,也可以养宠物鸡,而且还有养鸡成仙的先例,指不准养只鸡,时间一长还成仙了。

祝鸡翁在最后要羽化时,所有鸡和他一起飞升,场面蔚为壮观。千鸡升空,中间一白胡子老头,想想就挺有画面感的。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祝翁,就在呼喊鸡的时候叫“祝、祝、祝”,在中原一些地区和迁徙到福建广州等地的客家人中,还是这么来叫鸡吃食的。

其实在古代有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林逋——梅妻鹤子;羲之爱鹅、子猷爱竹、渊明爱菊、茂叔爱莲、元章爱石、云林爱洁、东坡爱砚。

祝鸡翁稍微奇特点,爱养鸡,并靠养鸡发了财。又到南方养鱼,也发了财。

林夕还在那些记录中发现了一种令林夕十分惊奇的东西,这种东西叫做青膏泥。

它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其一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把这种石块儿和少量的黄土掺起来进行高温煅烧,然后磨成细末使用时兑上水和沙子。

第二种方法便是青石加上石膏还有铁矿石放在一起煅烧,最后磨成粉末再掺和一些细沙进行使用。

这两种东西和林夕印象中的水泥有些相似,而且他们的效果也是相仿。

用它胶结沙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当林夕把这两种东西的实物做出来之后试验了一下和后世的水泥差别不大,只是强度没有后世的高标号水泥高,但使用的建筑物上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让林夕生气的这种古代版的水泥居然没有大规模应用,以至到现在大明的城墙的大部分还是用三合土夯筑的。

这些东西被那些知道制造和使用方法的人固定在一定的使用范围之内,而没有大规模推广,这才是最令人可惜的。

当林夕看到这种被称为青膏泥的古代水泥的使用的地方都快被气笑了。

这种水青膏泥用在内棺和外裹之间的填充物上了,用于防止盗墓贼对坟墓的盗掘。换句话说,这种青膏泥是用来给死人做棺材用的。

那么它形状像的。油呢,它对一氧化碳特别明显,特别敏感,那么京东这么说的,但是呢,这个他的蹄子啊,其实是古时候摸金校尉的行话,他指的并不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