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不难159(1 / 2)

昨夜广州城里下了一场冬雨,店铺外面街道清净了不少,树上已经没有了鸟啼声。林夕这时正给一匹马在梳理皮毛。

昨天张掌柜回来之后,林夕才知道了石家店铺发生的一幕,张掌柜说石家这次给魏大人站台,遭到了同行的报复,不过有魏大人在此也是有惊无险。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那个果下马,不是两匹,而是三匹。

这三匹马是一公两母,其中一匹母马怀孕了。所以张掌柜没让两个小丫头折腾它。一直把它放在马厩中精心饲养。

张掌柜在当这个掌柜之前是一名骑兵,所以对饲养战马很是有心得。

所以就用这三匹果下马作为教具,教授林夕如何饲养和训练战马。

林夕无可无不可,于是今天早上便在张掌柜的指挥下练习如何给马梳理皮毛和如何喂马。

其实骑兵和军马的训练很简单,首先就是需要长期的陪伴和亲手给马匹喂食。

等和马熟悉起来之后便可以练习起码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的过程。

如果马匹和骑兵配合不好的话,这个骑马训练就很困难,如果配合的好的话,训练起来其实也就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便可人马纯熟。

如果学习专门的马上长兵器的使用,那就要从小开始了,如果半途训练的话,虽然也能使用,但只是碰上娴熟的马兵反而会束手束脚,还不如下马步战呢。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喂给马吃饭。这话听起来就是废话,马当然要吃饭了,不然马儿怎么跑呢?

但问题在于,马儿在平时吃的是草,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吃粮食。

在古代来说,如果军队驻留在一个地方,那么部队就会把马儿放出去吃草,不过草的热量很低,要让一匹马吃饱的话,通常马儿要吃上半天才行。

如果你让马吃了半天的草,那一天当中就剩下不了多少时间让你骑了。在军中马儿平时都会放养吃草,这样就能减少部队的消耗。

但是如果你想整天都使用这匹马,那么对不起你就只能喂它粮食,如果你用纯谷物喂马的话,马儿半个小时就吃饱了,然后剩下的时间就能供你驾驭了。

如果在平时,不用马作战的时候,随便让马吃多久的草都没关系,但是遇到作战的时候,你就需要全天候使用这匹马,你也不可能把马放出去吃半天的草,因为敌人会随时杀过来,马都放出去了你还怎么迎敌?

所以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军队粮食需求量会猛增?这是因为大量的粮食都让马吃了,马的饭量是普通人的六七倍,假设有一支1000人的骑兵部队,如果放在平时,只要1000人的粮食就够了,但是遇到作战,就需要7-8000人的粮食才行,后勤压力就徒然猛增了。

这也就解释了古代战马的喂养问题,其实古代战马在平时吃的基本都是草,而粮食通常都会留给人吃,毕竟人吃不了草,而草到处都有,粮食却不是随处都能搞到的,要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先保证人,在平时的时候马通常都会放到野外去吃草。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朝代重视骑兵建设,平时就用谷物喂马,为的是让马长得更壮。

但这样做就意味着财政消耗会大量增加,只有一些强盛的王朝才能这样做,而且也只限于少量的精锐部队,总的来说平时用谷物喂马在古代不常见,

通常情况下马在平时都是吃的草,最多也就加上一些谷物而已,这是中原王朝的养马模式。

那么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如何喂养马的呢?通常不会用谷物来养马,因为草原游牧民族所处的地区基本在我国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北不适合农耕,也就基本产不了多少谷物,只能长草,所以游牧民族平时都是把马放到草原上吃草的。

不过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他们通常作战都会选择在秋天,因为秋天是水草长得最好的时候,尤其是秋天时的草都会打草籽。

种子要比青草有富有营养,所以马在秋天都是会积攒很多脂肪以应对严寒的冬天,秋天是马匹吃得最肥的时候,所谓“秋高马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每到秋天的时候,就是游牧民族马匹最为强壮的时候,游牧民族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了。

林夕在研究古代战争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游牧民族通常都会选择在秋天的时候对中原王朝发动军事行动,而中原王朝要征讨游牧民族的时候都会避开秋天。

比如在汉朝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出兵的时候基本都会选择在春天,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两次出兵匈奴,都取得了胜利,占据了河西地区。

元狩四年春天,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北击匈奴,攻破单于王庭,封狼居胥而还,这些都是避开秋天出兵的例子。

而在秋天出兵攻打匈奴,通常都是失败。比如汉武帝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从酒泉出发率三万骑兵在天山与匈奴交战,接下来汉武帝又派李陵率5000步兵出击,牵制了单于8万主力,多次血战不落下风,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李陵投降。

虽然李陵牵制住了匈奴主力,但李广利的汉军主力却没能战胜匈奴的偏师,还险些全军覆没,这次出兵以血亏收场,而汉朝选择秋天出兵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汉朝打匈奴尽量避开了秋天,反过来匈奴打汉朝却是尽量选择在秋天,正好秋高马肥,中原地区谷物也到了收获的时候,匈奴也正好来抢,所以在历史上游牧民族选择秋天南下的记录非常多。

如汉武帝元光六年秋匈奴南下进攻渔阳,第二年元朔元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南下攻打辽阳、雁门,杀死辽西太守,掳走2000人口,在雁门郡还击败了汉军,杀死汉军将士千余人。在几年时间里,每到秋天匈奴都要南下。

到了隋唐时期,游牧民族突厥也通常会选择秋天南下。比如隋炀帝时期的大业11年(615年),隋炀帝夏天到山西北部汾阳宫避暑,到秋天的时候东突厥就杀了过来,把隋炀帝围困在了雁门,后来隋朝大军解围而来,东突厥才撤围而去。

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夏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到8月的时候登基为帝,到了秋天的时候突厥就想乘机搞事,一直打到了长安城边的渭水河畔,李世民万般无奈之下搬空了长安国库,才换取了突厥的退兵。

突厥这么搞了下李世民,李世民当然是气不过了,几年后乘着突厥内乱,派李靖北伐突厥,李靖第一次出兵是在贞观四年正月初一,在冬天率3000精骑突袭了东突厥牙帐,将十几万东突厥大军一举击溃。

不过这次选择冬天出兵也是反其道行之,后来唐军出动主力与突厥主力决战通常也都选择开春时期。

唐朝在干掉了东突厥后就去收拾西突厥,名将苏定方出击西突厥选择在了正月二十一,也是春天。之后到了唐朝中后期吐蕃兴起,每次出来攻打唐朝基本都会选择在秋天,唐朝也不得不疲于应战,在秋天防御吐蕃被称之为“防秋”。

明朝的时候明英宗就不信秋天的邪,选择在秋天出兵,结果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

所以综合历史上的战例,我们会发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选择避开秋天的季节对游牧民族出兵往往是最好的时机。

因为除去秋天,其他时期草原上的水草长得都不够好,马在吃的不够好的情况下,很难进入最佳状态,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就会打上折扣而且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草原上的草长得很小。

牲畜的食物的不足,人马就无法大量的聚集,否则聚集在一起不用攻打,不出多长时间马匹就会因为缺少饲料而被饿死。

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由于秋天的水草长得最好,他们的马吃的最好,马儿也就处在了最佳状态,这个时期就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了。由此也能看出,游牧民族的马在平时都是吃的草。

而且林夕得到了这三匹果下马是养在城中的根本没有草地给它觅食,所以只能喂干草和粮食。

一般每匹马每天喂十斤干草和五斤的粮食,那匹怀孕的正好数量倒过来是十斤粮食和五斤干草。

每天马匹至少分3~4次投喂,最长时间隔8小时,为嘛是要先为干草间隔两刻钟再添加精饲料。一匹马需要一刻钟到才能吃掉一斤的干草,每餐同时要饲喂精饲料和粗饲料。

现在在马厩中伺候马屁的只有林夕和陈小花。至于林夕的好妹妹林月华此时正在马厩前的跑马场上溜着他那批枣红色的“小白”。马后面跟着她那只黑色的沙皮狗“小白”。

至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场景,原因都是昨天晚上林夕惹出来的。

林夕待着没事被两个小丫头缠住让林夕给她讲《三国演义》名场面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

林夕正好待着没事,就按照自己脑海中单田芳的评书给两个小丫头讲长板坡。

林月华从评书上听来的赵子龙一出场,一抬腿,嘎嘣嘣,从德胜钩、鸟翅环上摘下了大枪。

小丫头听完评书后不能自抑便把他的小白牵了出来,从兵器架子上拿了根长矛放在腿下。

林月华驱使果下马在院子中转来转去,同时在嘴里喊着:“曹阿瞒修得猖狂,某家赵子龙来也!”

她策马在场中狂奔没有关系,可是那个长矛大概有两丈长,那匹小马体长连长矛的1/4都没有,所以长矛头尾露出好大一截儿。

林夕看着亮闪闪的枪尖儿在院子中四处乱晃,心里一阵后怕,连忙把正在兴头的小丫头从马上抱下来。

这时张管家吃完饭到后院儿来遛食儿,正好看见小丫头把长矛顺在马的一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