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债帅154(2 / 2)

一个边关的守备售价在两千到三千两,一个总兵的售价在数万两银,这可是明朝的总兵相当于九镇的司令员,每个总兵手下掌兵数万人。

为了还这笔钱,边帅想尽办法搂钱还债了。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从士兵嘴里喝兵血。明朝军官与敌方官就经常以准洁之力为名,可口响亮。比如军兵为上缴籽粒粮时,本应折银一点二两,但实际交付时却仅折八钱银两,而发粮饷之事,每粮一士仅给军兵4银子,而存留4两。但这么干太明显,太容易暴露,也容易遭到士兵反噬。

洪武年间就出过平阳卫所的两个千户,带500军人外出筑城,结果因军官克扣扣粮饷,两个月内兵士被饿死100人的恶性事件。

这种事儿,从底层一路走上来的太祖皇帝向来是不惯着的,他老人家的处罚也很有创意,一个千户被斩首传首九边。

另一个千户被命令取的100名军人对枪,如果他对枪能够打赢,便饶他一命。于是这名克扣军饷的军官被恨极他的士兵用乱枪戳成了马蜂窝。

最真正捞钱的好办法还是在装备上动脑筋,比如为啥现在的女真军能玩双层重甲突击啊?

因为明军的火器打不透,双层甲为啥打不透?因为装药不足,那为啥装药不足呢?

两个原因,一个是军中的火药被军官们给卖了。所以火药储备不足,火器中的装药就不足。第二个原因就是军官们把打造兵器的银子给贪污了。火器用料不足,火药装多了容易炸膛,所以为了减少炸膛,就士卒就会少装药,造成火器威力的下降。

明军那些边帅真正捞钱的手段其实是把战马养死。现在边军中的战马都是由太仆寺出面和边疆蒙古部落进行茶马交易来的。

于是边境上的军镇因为他们和蒙古人联系比较紧密,便在朝廷之前把蒙古人的好马买到手,武装自己和自己的家丁后,让蒙古人把自己剩下马卖给大明,然后急切的把太仆寺下发的军马养死,在更加急切的向中央政府报告,赶紧送钱送马过来。

就这样边将们成功的将辽东的军马数量从77001匹的定额玩到只剩四万一千八十三匹,以至于明末的文书中多次提到边将不珍惜战马。

边将不是不珍惜战马,而是不珍惜国家的马,他们自己倒腾到手的好马,那可是宝贝的紧。

好马和他们精锐家丁是边将说话的底气,发家的本钱,这也是明军逐渐家丁化的原因。

国家发那点钱本就不够养足够的战兵,老子还得捞钱去保证自己有官坐的,那就只能把有限的钱用来武装家丁保证小规模战士的战斗力,至于剩下的士兵会不会沦为乞丐,那就得看边将的良心,但良心在边军其实是个负担。

于是为了偿还债务,享受人生,那帮军将们自然极力避免和敌人进行硬碰硬的较量,对能给自己好处的野心家也非常宽荣,这就造成了边防的全面衰落,养私兵且吃空饷,必然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但也是军队必然要遭遇的顽疾。

对此要么拼命给军队砸钱,保证还有足够的钱用到到军队身上。

要么像岳飞、戚继光那样,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要么像岳飞最佩服的韩世忠那样,用六万人的编制吃一半空饷,然后还能把这三万人养的能打五万人的仗。

要么像边将把钱都花在刀刃上,打1000人以下的仗,天下无敌,1000以上的战斗明哲保身保存实力。

当官儿的如此,那当兵的呢?

俗话说,当兵吃粮,拿钱卖命,银钱是维持一支军队运转和作战的关键,而想赢奖赏、战利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更是三军将士甘愿拼命的根本原因。

士兵就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了,上战场一线士兵随时都有阵亡的可能,一旦战死,士兵身上的一切就成了战利品,那都是别人的。

不过嘛,大明早期的士兵倒也不用太担心身外之物的去向问题,因为担心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得有身外之物啊。虽说粮饷、粮饷、粮食与饷银缺一不可,可是太祖和成祖时期是卫所。

平时军事们自己种田养活自己,只有到了打仗的时候到了军营才管饭,工资那是不存在的,最多给士兵本人及亲属免除徭役赋税。

但士兵仍不是职业军人,并不脱离农业生产,没工资,进军营以后也没花钱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带钱,也就没必要担心保管财务的问题了。

当然现实与理论总是有那么一点小差距,就如那句著名的国家发到你手里的武器是用最低的成本生产的,国家提供的总是不那么让人满意,衣服可能是磨损的很快,饭菜也没什么油水,士兵往往需要自己掏腰包去买衣服作为补充,或者自己出钱打牙祭改善生活。对此士兵的做法就是从家里带出一些钱粮。

但普通士卒的家里大多也不富裕,士卒手上是不会有很多钱,但没钱衣物被褥总是要有的,这些可以不便宜。

对此军队提供了贴心的寄存服务,士兵每人都有随军被,装在袋子里写上名称。如果外出作战,包括钱台之外的非作战,都可以留在后方。自会有人妥善保管,而且不必担心与他人混淆。

等到了战场上立了功劳,给予的奖励与赏赐也往往跟官位、爵位、田地相关,而不会直接给钱。

所以大明士兵有相当长的时间不用担心钱财问题,因为还是那句话,你怎么去担心你没有的东西?

随着官位没有那么多,绝在贬值,皇帝可分配的田地也越来越少,皇帝就开始用赏赐钱财来解决问题了。

当皇帝开始用金钱解决赏赐问题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两个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征兵制逐渐变为募兵制,第二个则是随身携带大量钱币的士兵。

宋朝是最典型的募兵之盛行的时代。宋代军事的工资标准是月份分为五等,最低300件,最高1000钱,和京城普通百姓日收入一百千相比,只能算是聊程于物,但经常会有各种补贴都算上的话,一年大概能赚5万钱,再加上各类额外的收入,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腰包都是很肥的。

而在募兵制的环境下,生活所需却由朝廷供给,士别没有必要的技术。容易把钱攒起来,而且大部分正规军纪律严格,并且驻扎在偏远地区,不良嗜好也会被压缩到了最低程度。如此一来,军饷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

但俗话说财不露百,身上有钱了自然就招人惦记。军营不是钱庄,并不是个适合存放个人财产的地方。

根据记载,唐代时就有黑心军官会故意让存了很多钱来的士兵去战死吞没其财产,所以把钱放在军营中毫无必要,除了留少部分傍身之外,大部分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托人带回家。

所幸很多时候士兵家属是可以随军的,特别是长期戍守边境的士兵,会将家属带在身边生活,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着小日子,就是住的偏远一点,条件艰苦一点,一旦有作战任务,士兵肯定是将全部钱财留给家里,自己好一身轻松的上战场。

如果军队在城市驻扎,不仅家属可以随军,甚至还允许在军营附近租房上去做士兵可以。军营只要每日点卯随军操练几个,每天上下班儿自由,在不打仗的时候,军队不开火,个人回家吃个人的,平时全部家当也都放在家里。

一旦遇到战士,士兵随大军一致行动,衣食住行都有保障,自然不需要特地的把钱带在身上。

但是也有一些士兵是孤身一人或者给家人寄托,实在不方便,只能将钱财带在军营中了。但打仗毕竟是刀头舔血的勾当,兜里的钱毫无疑问是处于有机会发和没机会发的叠加状态,好不容易赚到了血汗钱,无论是便宜的队友还是肥的敌人,都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因此,除了少数极品大部分人都能想得开一句话,兵爷不差钱儿。

当然对于士兵来说,除了军饷和军功赏赐,真想发大财,还得靠另外一条途径,意外之财。

军队的军纪,除了极少数纪律严明的铁军,比如岳家军、戚家军,大部分军队其实都是武装暴徒。

士兵们为了钱,往往会做出事情,比如从老百姓家中搞钱,从死尸身上搞钱,从坟墓里搞钱,甚至可以说,这些计划外的收入才是吸引他们参与作战最大的动力。现在大明军队中越来越严重的杀良冒功现象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虽然正规军也有严格的军纪,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保护老百姓只是衍生产品,而军队的意愿很多时候是高于老百姓。

军队统帅甚至会故意放纵手下劫掠,经常出现的纵兵三日,屠城三日,就是指放纵士兵劫掠,三日之内没有军纪,你们想干啥就干啥。

甚至还有用这种方式招兵的鸡蛋,至于那些以劫掠为目的的军队就更是如此。对于很多士兵来说,打仗就是一个出门发财的过程,只要保住小命,基本上就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这种钱一把就抓,这之后赶紧想办法回家当个富家翁,是个人都知道士兵有了钱就没心思打仗了,所以将军们自然会想办法让手下的士兵变得没钱。

林夕在张府中研究书籍已经进入半疯魔的状态。他的这种状态是被张图屏打破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