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涿易归附13(1 / 2)

《别录事目》:

“一、从前赵良嗣、马政与贵国商谈的汉地,具体是指唐末五代以後沦陷于契丹的营州、平州、幽州、涿州、蓟州、檀州、顺州、蔚州、朔州、应州、云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寰州等十六州。

当地居民多是汉人,其中幽州就是现今契丹所谓的燕京,其馀州县名称也有经过契丹废弃、合并以及更名的,等待收复以上十六州后两国再画定边界。

二、自从约定共同举兵前往西京,我国立即派遣太师童贯等人领兵接应。

我军自从今年四月以後屯驻于河北路边境,多次与辽军接战,大获全胜。

依据从前的约定,本应与贵国联手夹攻,因未见贵国进兵,所以我军并未深入契丹境内。

如果我军乘胜追击,理应可以单独收复燕地,并不需要两国夹攻,倘若万一不能收复,再依原约夹攻也不迟。

所谓夹攻,就是本朝从涿州、易州等处进兵至燕京,贵国从古北口等处进兵至燕京。

西京管辖的汉族旧地,待收复燕京后,汉族旧地以外的土地应由金国占领。

三、契丹昏主目前在天德军以北的夹山一带藏匿,正带领从夏国所借来的兵马以及以朔州等地招募的乡军,妄图抵抗大金,若不从速铲除,对于金国而言终究是个後患。

四、夏国历来狡诈,近来听说他们遣使至贵国祝贺,其实背后却竭力援助契丹,乃至在给我国的公文中极力诋毁贵国,又招集兵马借给契丹。

听说他们招募的兵马多次与贵国交战,已经占据了金肃州(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城塔村一带)、河清军(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云内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白塔村一带)。

若不及时讨伐,经常需要防备其反扑,必定成为金国的心腹大患”。

…………༺࿈༻…………

二十日,刘光世进军响应易州高凤之约,经过白沟,被契丹牛栏军所败,不得前进。

《封氏编年》:当天,刘光世命冀景、赵明、翟进为先锋,刘光世与杨惟中率领中军,以张思政为殿军,开赴白沟。

辽牛栏军约一千馀骑突然从古城中冲出,与我先锋军接战,我军误以为是易州的辽军前来投降,毫无防备,猝然接战。

先锋军遭到贼军迎头痛击,中军与殿军都裹足不前,先锋军转战至古烽台以西,再次惨败。

易州城内的燕人以为我军即将顺利抵达城下,太师高凤下令杀尽易州城内的契丹族人。

有人报告说宋军一败涂地,高凤与、赵秉渊等人相顾失色,僧明赞说:“事已至此,只有闭门固守以待宋军”。

天黑后,牛栏军进入易州城,知道高凤叛变,却误以为宋军诈败,另有埋伏,仓皇向北逃跑。

高凤于是再次遣人来到宣抚司,告诉本州契丹族人已经被斩尽杀绝,牛栏骑兵也逃走了,请宣抚司派兵进城。

…………༺࿈༻…………

二十三日,辽常胜军将帅、涿州留守郭药师上表以涿州来归附。

当天,辽都管押常胜军涿州(今河北涿州市)留守郭药师囚禁了辽涿州刺史萧庆馀,派遣团练使赵鹤寿率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一州四县来降附。

…………༺࿈༻…………

《封氏编年》:郭药师的表文为:“臣听说皇帝有道则臣民安定,然而倘若没有皇帝,人民拥戴什么?国家没有君主的情况是天地间的特例,哪里是古往今来的常态?

燕民心有所向,一直累积着对夷狄的怨恨,一旦欣喜若狂,因为得以重新回归中国礼义之邦。

臣亲自率领涿州官僚豪右、僧道军吏、百姓平民等约一万人,奋勇弃暗投明,斩杀契丹族首级三千,从此百姓得以复苏,无不欢欣鼓舞”。

…………༺࿈༻…………

《燕云奉使录》记载郭药师的表文为:

“据说番人与汉人,实为异类,羊与狼为伴,永远不得安生。

鄙人生长在夷狄之乡,没有领教过中国礼乐教化,常常渴望敬奉皇上,何止久旱望霓?

近年来天祚帝怠政,抛弃皇位,逃亡到荒野草莽之地,百姓无依无靠,五京动荡不安。

虽然燕王企图挽回败局,可惜转眼间就含恨去世,随后女主摄政,更加难以济事,看来天命自有定数,非人力所能转移。

臣药师等人虽然恰逢多难之世,但从未有过反叛国家的念头,因为对于自己的祖先所生息的国家,不可以背弃臣子的节义。

然而如今契丹人自为祸首,恶贯满盈,焚烧汉族人的房舍,屠杀汉族男女,我汉族人民倘若报怨反抗,契丹人将来必定视汉人为雠敌,臣药师等人因此纷纷愿意归附中国,决不助桀为虐。

现率领臣所管辖的马步军归顺朝廷,以表忠诚,伏愿陛下俯顺众人的志向,怜悯这些哀苦无告的汉人,开天高地厚之恩,允许这些人为国效力,这就是众人最大的心愿。

臣药师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言”。

…………༺࿈༻…………

当初,辽天庆十年(公元1120年),金人疲于用兵,经年不出动,诸路兵马在原地驻扎休息。

辽国有个辽东南路怨军的将领名叫董小丑,由于被辽廷差遣前往利州(今四川)讨贼,因逗留不进被天祚帝下令处死。

董小丑所部的队长罗青汉、董仲孙等人遂倡导怨军反叛,耶律余睹统兵镇压,郭药师等人发动内乱,杀死罗青汉等人,接受了辽廷招安。

萧干上奏请授郭药师、张令徽、刘舜臣、甄五臣四人为统领。燕王即位后,将“怨军”改称为“常胜军”。

郭药师年轻气盛,壮貌伟岸,性情沈毅果敢,颇有威望,士兵多愿意追随他。起初因骁勇善战,四军大王萧干荐举他为殿直官,随萧干率辽军抵御女真。

郭药师累积军功,晋升为涿州留守。萧后专政之后,谋划诛杀汉人,因为恐怕他们响应宋军,又忽然传出易州降附大宋的消息,郭药师于是决意弃暗投明。

当时四军大王萧干听说我军再次兵临边境,从燕京赶往涿州,郭药师怀疑萧干是来图害自己的,便与张令徽、刘舜臣、甄五臣谋叛,然后邀来萧干,设筵款待。

以契丹气数己尽劝萧干归降大宋,萧干大怒道:“我举荐你们至朝廷,才得以授予官职,岂可背叛朝廷?”

郭药师起初以为萧干一定会顺从,又曾经受其荐举之恩,所以无意杀害萧干,萧干此时带在身边的士兵不多,害怕引来杀身之祸,慌忙起身出门逃窜。

郭药师遂召集所部将士,说道:“天祚帝失国逃亡,妇女主政,不成体统,内有盗贼,外有敌寇,契丹国土必将四分五裂。

大宋天子因怜悯我国生灵,吊民伐罪,命猛将虎臣率大兵按临我国边境,己经攻取了易州,此时正是男子汉取得斗大的金印的时刻!

大宋用高官厚禄来邀请我们,倘若我们仍旧顽固不化,等到国破家之时,噬脐莫及,诸位以为如何?”

众将士异口同声,高呼响应,于是囚禁监军萧馀庆等人,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一州四县士民奉表来降。

…………༺࿈༻…………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九月二十七日,辽萧后遣使降附,奉表称臣。

《封氏编年》:

辽萧后得知常胜军投降大宋,惶恐不安,召集百官商议道:“大金兵马已进入奉圣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如今易州高凤、涿州郭药师相继归附大宋,我国举步维艰,宗社即将倾覆。

今与卿等商议办法,宋金两国谁较可靠,如果众卿的意见可以付托国事,我都会听从,即使纳款称臣也无怨无恨”。

有人认为应降附大金,也有人说:“金人正当强盛,宜归附大宋,两国百年信誓犹在”。

萧后说:“两种意见都可取”,遂派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待制韩仿出使我朝。

又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金国,同时向宋、金两国奉表称臣。

辽朝萧后的降表:

“辽国太后臣妾萧氏言:

大海能藏垢纳污,接受来自众多河流的浊水,太阳光芒万丈,但也不会掩盖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

今天下趋向大同,正是圣人贤君大有为之时,臣妾捶胸顿足,思念往昔,以泪洗面,俯伏陈辞。

念及臣妾的祖先乘中原五代唐晋乱世之秋,割取了燕云地区,臣妾摄政之时,两国早己立过盟誓,亲同一家,原以为两国盟誓可传至千秋万代,不想如今天运改写,风云突变,以至我国举步维艰。

先王(辽天锡帝耶律淳)遭逢国家动荡,虽然励志兴复,然而即位不久,含恨弃世,遗嘱由我这寡妇承继祖宗祭祀。

臣妾曾想过亲自手持干戈弛骋沙场,誓与社稷共存亡,然而又顾虑到恐怕招致两国生灵涂炭,与其犯下执迷不悟的罪过,不如作一介恭顺敬奉皇上的臣民。

皇帝陛下心系四海,怜悯亿兆生民,布文德以怀柔远人,奋武威以诛讨凶逆,必当拯救黎民于水火,混一天下。

仰承皇帝严命,岂敢不诚心归款?或许以此尚可保存臣妾的风烛残年,承蒙皇帝赐予臣妾余生安宁的恩惠,现差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直学士韩仿等人进京奉表陈奏以闻。

臣妾萧氏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德兴元年(公元1122年)九月初十日,辽国太后臣妾萧氏上表”。

…………༺࿈༻…………

二十九日,辽卫尉少卿王综以易州来归附。

当初,二十二日,刘光世得到宣抚司的檄文,命他接应易州,立即派冯宣庆率五百名精锐骑兵乘夜赶赴易州,僧明赞远道来迎,备言已经占据易州,暂由高凤与冯宣庆等人守卫。

二十六日,童贯移文杨可世与刘光世,命两人召集兵马共同抚定易州,听从刘延庆节制。

刘光世与杨可世素有嫌隙,杨可世率所部驻扎于孤山,与刘光世商议发布檄文,双方意见相左,两人争执不下,在军营中厉声叫嚷,参谋宇文虚中与监军邓硅上前劝解,命两人分开,各择营地。

…………༺࿈༻…………

《封氏编年》:西路统制刘光世与契丹战于易州之南古燕城,杨光世一军败退,易州人赵秉渊乘机率众人杀尽城中契丹疲弱军人,于是派人迎接我军,卫尉少卿王综以易州城来降附。

…………༺࿈༻…………

我军收复涿、易两州,朝廷百官齐集紫宸殿称贺,拜郭药师等人官职不等。

郭药师依旧任恩州观察使,知涿州军州事张令徽授左武大夫,洮州防御使刘舜臣授武功大夫,秦州防御使甄五臣授武翼大夫,怀州刺史赵鹤寿授右武大夫,恒州刺史龚诜、赵拱、韩璧授朝请朝散大夫直秘阁,其馀将校授官不等。

命赵鹤寿于十月一日与郭药师等人来易州,率领辽燕京各州县所辖乡兵合计五十馀万前来接应我军。

以常胜军八千人、易州义兵五千人一并隶属刘延庆所领前军,兼作乡导,从涿州出发,驻军于雄州。

…………༺࿈༻…………

郭药师是渤海铁州人,勇猛善战,在契丹担任副将,带领常胜军。

常胜军原本称为“怨军”,辽人当初建立此军的目的为了报复女真,因为契丹遭到女真骑兵扫荡,契丹士兵死伤无数,于是建立此军,令他们去报怨女真,所以称为怨军。

然而怨军从不报怨,反而尾随在女真军队后面乘火打劫,女真军队撤退后又不敢为非作歹,怨军遂成为契丹的心腹大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