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朱见深的宏大理想(求追读)42(1 / 2)

与其如此,倒不如听陛下说出真实意图。

若是真的可行,他这个老师来做。

听到于谦的话语,朱见深用力呼吸几下,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摇摇头说道:“于太保何至于此?朕想做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阻拦。”

“朕之所以找于太保商议此事,就是因为朕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适用大明,更何况朕又不是太上皇,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臣子。谁对国朝有用,谁就提拔重用谁,朕做不出杀功臣之事。”

朱见深因为于谦两句话就知难而退了吗?

当然没有。

他必须要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推行下去。

“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有些制度,早就不适应现在。”朱见深再度开口说道:“不瞒你说,从成化元年起,朕大肆提拔新生官员,朕想趁着朝堂没有形成新的朝堂利益体时,尽快完成新改革。”

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却让于谦再度眼前一黑。

小皇帝一张口便是想改变祖宗之法。

大明如今是有很多问题。

当年太祖高皇帝制定的很多制度,的确不再适合改变。

陛下您作为皇帝,一上来就想在祖宗之法动刀子,只怕要会引起整个大明所有乡绅,地主阶级,以及官员,士子阶级的反对啊!

想了想,于谦委婉劝道:“陛下,臣作为老师教学生是份内之事,而陛下作为皇帝,在治理国家时,也要思索再三。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仔细商讨一番。”

朱见深听懂了于谦话语中的意思。

大明太祖高皇帝当年设立的户籍制度,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起到了大用处。

为了让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能够绵延万世,深感元末混乱无序的朱元璋,想出了一个能够让世界变得非常有秩序的方法,他把大明王朝的子民分成了不同的户籍,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等,每一个人有着自己专属的工作户籍。

这样就可以让每个人的分工都能确认,就像一个大的机器一样,每个人都在上面或者是一个齿轮,或者是一个铆钉。每个人既然都有了自己的分工,那么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流民,而造成的元末乱世。

只是把现在的人都安排好了还不够,也要把之后出现的人也安排好。

朱元璋规定每个户籍种类进行世袭。

民户的孩子也是民户,军户的孩子就要当兵,匠户的孩子只能去提供工匠服务。

这样看来只要不出意外,大明王朝就会按照朱元璋时的样子持续下去,只是一直不断变大而已,但是到了后来,反倒成了拖累。

军户根本没有战斗力,导致军队的凝聚力也极具下降。

再加上朱元璋当年设置的户籍制度,搞得整个大明现在一味陷入“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怪圈中。

“太祖高皇帝建国之后,考虑到前唐的府兵制会造成土地兼并严重,便将所有军田收为国有,不允许私自买卖,但是卫所制又岂能长长久久?”

“无论府兵制,还是卫所制,都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很不好的后果。”

朱见深说到这里,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官方行为破坏,流官与兵的寄籍,读书人的冒籍。”

还有更加严重的事实,朱见深并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随着几位先帝逐渐加重赋税,致使很多农民承受不住政府压力,开始放弃土地,走向社会成为富人或者官家的佣人,严重破坏了明朝传统的里甲与户籍制度。

“朕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户籍制度开刀。”

“朕意识到大明存在诸多先天病,这些都是太祖高皇帝时留下的积弊,朕可以学几位先帝置之不理,反正这些积弊目前都是小病,还要等个百八十年积攒才会要命。”

“可朕希望扭转这个局面,而变法改革是唯一途径。”

“如果不趁着现在改革,等到后面天下利益尽被文官地主等阶级彻底掌控,后面的皇帝就没有能力推动改革了。”

“都说应该相信后人的智慧。”

“朕不相信后人的智慧,朕宁可在位时全部做完,也尽可能不将大明的问题留给后人。”

趁着现在还没有到明朝末期,尽可能改变已经日渐走向下滑趋势的大明朝。

朱见深的这番话,不仅仅是说给自己听的,更是说给于谦听的。

“陛下圣明。”

“自古以来,但行改革变法一事,很少有成功之人,而行改革变法的人,也很少有好下场的。”

“秦朝的商鞅,前朝大宋的王安石,两人都是如此。”

于谦笑着说道,言语中充满了担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