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吏部考核,欧阳伦获得上等?(2 / 2)

“朕想了一下,毛骧信中所言目前还只是猜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如此急着办,容易引起边疆混乱,让鞑靼、瓦剌有机可乘!”朱元璋嘀咕道。

嗯!?

蒋瓛一惊。

这可不像是陛下的风格啊!过去但凡有点风声,那都是直接抓起来审讯,认罪之后立马就杀了,杀伐果断从不拖泥带水,这次居然犹豫起来,还主动找理由!?

朱元璋再想了想,摆摆手,“还是先让毛骧继续查,有证据后报上来。”

“是!”蒋瓛拱手。

陛下果然改变主意了,这驸马欧阳伦不简单啊!难怪让亲卫都指挥使毛骧亲自在开平县调查。

“朕之前让你调查开平县这三年来的情况,可有结果了?”朱元璋继续问道。

蒋瓛拱手道:“回陛下,属下去了趟户部,将开平县近三年的各项数据都看了一遍,并未发现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不过开平县最近几年的荒地开垦、税负这些都是逐年上涨的,但从数据上来看,欧阳伦是个不错的官员!”

“对了,今年是欧阳伦任开平县县令第三年,已达三年考满之日,户部按照“六事”考核,即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欧阳伦皆称职,按照惯例应该升职....”

霍!

这家伙居然还得称职!

这让朱元璋有些意外。

为了维护大明的长期统治,朱元璋建国伊始便吸取前代教训,制定了比较系统、更加完备的文官考核奖励制度,以此对文官集团进行监控,加强皇帝的全力。

建国的时候,朱元璋经常与文官们,探讨元统治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元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其统治后期文官队伍庞杂冗滥中央、地方机构重叠,遇事互相推托,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更严重的是仕风不正,贪污纳贿成风。

朱元璋坚定认为元朝的覆灭与奸臣乱政有很大关系,若不使大明王朝重蹈覆辙,要达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就迫切需要制定合理的文官考核与奖惩制度,加强对文官集团的管理和约束,以此达到吏治的清明。

洪武元年,朱元璋便命中书省,要求各府州县官,着手制定文官考核制度。洪武二年,朱元璋便下诏,要求府州县文官三年任满时,到吏部接受考核核其贤否而黜陟之,主要针对的是地方官。

吏部依据三年来地方主官的功过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即为上、中、下三等,称职者擢升官职,平常者维持原来官职,不称职者进行降黜。

所以获得“称职”这一评价,就说明起为官属于上等!

朱元璋再次回忆起他去开平县的场景,若是按照“六事”考核的话,即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平坦的水泥路、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祥和、市场活跃....

这小子评个“称职”还真是一点不为过。

哎,那是吏部并不知道欧阳伦这小子有多贪。

或许这就是有能力的贪官!

忽然,朱元璋突然有些好奇,欧阳伦如此能干,开平县上交的税赋应该有很多,于是便开口问道:“你可知欧阳伦主政开平县这三年,开平县的税赋翻了几番?”

“几番?”蒋瓛被朱元璋问的这个问题,懵了。

“难道不是几番,而是几十番?”朱元璋也懵了,不过他在开平县看到的情况,几十番也不是没有可能。

蒋瓛有些尴尬道:“回陛下,属下察觉吏部、户部资料,欧阳伦主政开平县第一年,秋粮、夏税以及其他税钱合计白银五千六百三十二两,第二年税钱合计为五千七百两,第三年税钱合计为五千八百两。”

“等等。”朱元璋愣了愣,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你说开平县一年的税钱只有五千六百三十二两???”

“对呀!”蒋瓛继续道:“陛下,属下查过,这开平县属于边陲县,经济不发达,五千两属于正常情况。”

朱元璋翻了个白眼,暗道你要是去看看开平县就不会这样说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