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民以食为天41(2 / 2)

宋运在远处听了一阵,都说的不错,正好看见朱瞻基骑马过来,宋运便回了主宅,自从搬到了南京,护院队的训练倒没有落下,相反,由于知道护院队的福利后,很多农户自发的参加训练。

而朱瞻基则由于庄子周边眼目众多也就不再一同训练,“宋兄,我记得你上次给我出的计谋坚决脱离朝堂斗争,感觉成效很不错呀,终于没人弹劾我们父子俩了”朱瞻基满脸写着开心。

“咳咳,这是好事,但也不全是,话说,辣椒等作物安排的怎么样了?”宋运为自己庄子上的农户着想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必须要问一下的。

“那事啊,还早呢,这样好的东西还需要试种几波给我爷爷看看再说。”朱瞻基无奈的说道。

宋运不解的问道:“验证?验证什么呀?我这有现成的辣椒,拿回去看看不行吗?”“不行。”朱瞻基也是无奈啊。

“这.....唉。”宋运也是无奈,就非要走一下流程,没办法。

突然,宋运灵光一闪,知道今天讲课讲什么了。

“今天咱讲讲种子,首先要讲讲育种的历史,育种历朝历代都没有停过,在西汉的时候开始,人们就有意识地将旋麦(春麦)和宿麦(冬麦)进行区分,大豆和小豆也进行了区分。

而成书在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里边也有列出麦的品种有8种,水稻有6种,豆子有4种。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迹象,奈何从《齐民要术》以后,竟几乎不再有农作物方面的著作出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也是在于民间无序的研究很难产生成果。

除了战乱以外,气候种植技术乃至于开垦面积,是影响粮食的决定性因素,而粮食的产量本身都是极为关键的事情。”

看着朱瞻基一知半懂的样子,宋运紧接着说道:“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开垦的土地不够,再加上良田多用来当做牧场,导致粮食产量不足以让农民吃饱,最终起义对抗。我朝先祖朱元璋,起兵成功后又做了什么呢。

大移民,通过移民,将人口密集的地方移到人口稀疏的地方,而这本质上也是在客观的促进粮食产量,后期甚至出现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不收税的政策,这也使得粮食的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正是我朝先祖留下来的底子,你的爷爷才有底气北伐,由此我们也可见粮食产量的重要性,而种子直接关乎粮食产量。”

“宋兄,您的意思是,种子极为重要,但如果仅靠民间,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却极为缓慢。甚至多年没有成果,但如果我们能把力量集中起来。单独设立机构研究此事,未尝不能做到粮食的高产,从而高枕无忧。”朱瞻基恍然大悟道。

“对,就这个意思,其实我朝的百姓都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了。他们甚至不需要吃的很饱,只要有东西能够不让他们挨饿,他们就不会去反抗朝廷的统治。”宋运由衷地感慨道。

“学生受教了。”朱瞻基认真的说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