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诸葛明伐谋153(1 / 2)

襄阳城,军师府里。

院落花香,气息宜人。落英缤纷,浑如仙境。

院落的东西两厢都是花圃,各色花朵争奇斗艳。

西南一角,则是一处校场,石墩铁索,箭靶刁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镰槊棒、鞭锏锤抓、柺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尽皆在列。

此刻,诸葛明正与诸葛亮坐在大柳树下的石桌旁闲谈荆州局势。一边欣赏着校场小广场上黄忠的刀法。

黄忠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刀法精奇,劲力十足,运作起来,虎虎生风,远近数丈之内,风雨不透。

“我尝闻关云长武艺精绝,天下罕有,昔日在白马,连战颜良文丑,震撼天下!今日观之,汉升若年轻十几岁,未必在云长之下!”

诸葛亮看着黄忠魁伟雄壮的身形,还有那苍颜白发,十分感慨的说道。

不论何人,不论如何英雄,岁月的凋零总会让他逐渐衰败,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道理。

诸葛明微微一笑,用手轻指黄忠说道:“汉升生平有一大憾事,便是未能和跟他年龄相仿的吕布一战!”

诸葛亮面色一变,震惊不已。

天下英雄,唯吕布一人而已!吕布不死,天下服其第一。吕布死后,人人皆有吕布之勇,沦为笑谈。

但普天之下,敢于直撄吕布其锋芒者,唯独张飞一人。

没想到黄忠也有如此雄心!

“汉升固然勇烈,但较之吕布……”

“昔日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虎牢关下三英战吕布,人尽皆知,黄忠为何不前往?”

诸葛亮虽然也钦佩黄忠的武功能为,但若说他能与昔日吕布并驾齐驱,不落下风,恐怕还未必能够。

诸葛明看了看诸葛亮,又看看了黄忠,淡淡的问道:“昔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连我主公那个时候虽然落魄,也带着数百兵马和关张两将参与其中。为何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兵强马壮,又是汉室宗亲,却并未前往响应呢?”

诸葛亮低头沉吟片刻,放下手里的茶杯,抬头看着远方说道:“刘景升那个时候初任荆州刺史,荆州之乱并未平定,荆州氏族抵触,百废待兴。所以无暇兴兵讨伐董卓。”

“而益州刘璋之父刘焉,野心勃勃,虽然身为汉室,却并无我主的那份忠义之心,只顾着壮大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称雄天下,自立为王。所以自然不会兴兵赴义,征讨董卓了。而刘璋暗弱,更有张鲁在北方虎视眈眈,他自顾不暇,岂敢再生事端。”

诸葛明点头说道:“刘表不好军事,专爱理政。荆州的百姓,比之其他冀州、青州、许昌、徐州等地要幸福的多。荆州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而刘表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固守本土,从未主动对外兴兵,就是和江东的战争,也不过是以防御为主。”

“也正因如此,当年讨伐董卓,黄忠几次请战,都被刘表回绝。黄忠身在公门,身不由己,错过了虎牢关单挑吕布的机会。”

“汉升的刀法并不弱于吕布,箭法更是出众。但若以我看来,汉升若真的于虎牢关与吕布交战,依旧凶多吉少!”

二人正说之间,忽听黄忠哈哈大笑,声如洪钟,震得诸葛亮耳膜生疼。

“军师,你也太过看的起吕布了!”

但诸葛亮似乎已经领会了诸葛明的意图,站起身来望着大踏步走过来的黄忠笑着说道:“汉升自信能在多少合内,战胜吕布?”

黄忠仰然说道:“若光明正大,不施冷箭,百回合内,不分胜负,两百回合,必决生死!”

诸葛亮点了点头:“汉升之言,可谓真诚。然则你可知为何昔日在虎牢关,翼德独战吕布,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云长便按捺不住,要上前助战?”

黄忠一怔:“这……”

张飞的武功刚猛异常,他也甚为佩服,甚至私下之中,他认为张飞的枪法已经超越了当下的自己。纵然是年轻十年,张飞也不在自己之下。

诸葛亮缓缓转身,从石桌上端起一碗清茶递给汗流浃背的黄忠,淡淡的说道:“只因云长明白,若百合内无法战胜吕布,则翼德必死!”

黄忠凌然一震,吃惊问道:“卧龙先生为何如此说?”

诸葛亮一笑:“吕布坐下乘骑,乃是古今第一宝马胭脂赤兔!而翼德所骑,不过寻常可见的战骑而已。五十回合尚可支撑,百余合后必吐血而亡。临阵对敌,战骑累倒,战将可有生还之理?”

黄忠赞叹的点了点头:“非是翼德不如吕布,实为战骑不如赤兔……”

但迅即抬头,目光坚毅:“赤兔之利,不过是一方面罢了。若两阵对敌,或者行诡异之军。就未必能有优势!他赤兔再快,未必快的过我的由基弓!”

黄忠从背后取下由基弓,连续拉动。千斤之弓,在他手里轻而易举,膂力之强悍,天下无双。

诸葛明忽然抬起眼皮,看着黄忠,淡淡的问道:“若有一支骑兵,迅若雷霆,皆为赤兔,你可对付的了?”

黄忠朗声大笑,手抚胡须说道:“若呈匹夫之勇,就是乘龙驭电,也早晚死于他人之手!吕布便是个例子.兵者,诡道也!我用智不用力,军师多年的教诲,岂能输于他人?”

诸葛明忽然站起,正色说道:“北方有马,名为千里驹!伱可愿与我射之?”

黄忠慨然说道:“愿听军师差遣,必不负重望!”

诸葛明从怀中取出一只锦囊,递给黄忠:“你可引兵往樊城方向进发,地近樊城,再拆开锦囊,依计行事!”

“喏!”

黄忠接过锦囊,背负神弓,领命拜辞而去。

“兄长,莫非樊城方向,敌人已有动静?”

诸葛亮看着黄忠离去的背影,神色惊慌的问道。他本心如止水,但樊城之事太过揪心,粮食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三军崩溃,也不过刹那间的事。虽然诸葛明曾说他有妙计,可保樊城无忧,但凭借诸葛亮的智慧,连日来想破了脑袋,也寻思不出有什么良策可解樊城困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