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省城决策1353(2 / 2)

既然力主围剿,胡英怀表示自己刚来,你郭通判在广东已有数年,可知这数万精锐从何而来?

问题一出来,郭文绍立即哑口无言。

实际上,这也是困扰胡英怀的最大问题,相比东面的福建人,广东人在海贸方面的历史更悠久,底蕴更深,这也使其养成了凡事多从生意角度考虑的惯性,濠镜之所以能长久存在,便是这种解决思路的结果。

此时的广海之上,不管是沿海水寨、卫所,还是民间海商,几乎没有不涉及海贸的,其背后影影绰绰,更是闪现着广东各路官员的身影。

既然是做生意,那就是能抢则抢,抢不过才谈生意呢。

广东人海贸底蕴之深厚,就体现在这里,像那种明火执仗的抢劫,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都是以“忽悠”代替“抢劫”,实在过不去了,大家握手言和,进行损失补偿,然后继续愉快地做生意。

在这方面,佛郎机人可没少吃亏,由此才引来百年纷争,最终形成濠镜这么一处贸易集散地。

说白了,广东人做生意,已经从“明抢”走到“暗夺”阶段,并依托濠镜,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意规则或者潜规则。

由此带来的最大恶果,便是武备松弛,毕竟连海盗都开始讲规矩了,广海洋面又不乏各种话事人,小冲突自行解决,大规模纷争基本没有滋生土壤。

官军介入海贸,兵船改货船,军力自然乏善可陈。

华兴初来时,大家自然是要抢一把的,毕竟收益之丰厚令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林辛佬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百余条大船侵崖,便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其中很多船只,本来就是广海商户自家的货船,甚至还有改装过的兵船。

事败之后,这些商家只能潜踪匿影,先夹起尾巴观察形势,然后再作定夺。

若是官军大举攻崖,他们自然会顺风鼓噪,顺便拿回自家损失,若是官军不动,他们就只能自认倒霉,找寻其它机会,以图东山再起。

按照郭文绍提出的大军围剿之议,总督府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军力问题,当年黎乱之时,广东官军入琼平黎,甚至无兵船可用,还得去福建一带临时造船,准备了近一年,才最终成行。

广海之船,都是用来做生意的,哪有功夫干这等注定赔本的买卖?

一个小小的黎乱,都得兴师动众,此时要围剿华兴,如之奈何?

军力不彰,去多少人,都是白给。

二是粮草问题,年前各路海商损失巨大,现在组织大军,很难从他们身上刮出油水来,至于内陆大户,人家凭啥出钱出粮,干这种毫无利益可言傻事。

在这种生意思维的主导下,广州那边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俱都主张招抚,内中之意,显然是不愿意出血。

对于华兴这样难啃的骨头,人家本身又积极要求招抚,总督府若是不依不饶地非要围剿,那和没事找事有何区别?

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郭文绍所言之策便是空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