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从化铁炉2240(1 / 2)

来到近处,田铁壮非常自觉地充当起郭峰的义务讲解员。

眼前的炼铁炉分为两部分,底座宽广,高度在十米左右,矗立在上边的铁炉也有五米左右,由青砖围砌而成,仿佛一个椭圆形的巨瓶。

铁炉上边的开口极广,听田铁壮介绍,直径在一丈有余,中间是圆滚滚的炉体,到下边收窄,炉后开着三道炉门,炉前是出铁口,设计极为合理。

在郭峰看来,眼前这座巨型设施,相比现代社会的乡村土法炼“钢”,并不存在任何代差,其构造甚至还要复杂一些。

和炼铁炉的外形结构比起来,平台上的附属设施也十分惊人,距离炼铁炉也就七八米的距离,是一处山体平台,高于炉口,上边堆满了铁矿石和木炭,显然是矿工填料的地方。

此时平台上有数十工人在上边劳作,其中数人拉着绳子,操作着一个长长的木架,将矿料缓缓送入炉口。

整个炉体被粗大的藤条缠绕,有工人在下边拖拽,炉前则支着数根巨木,和藤条一起维持着炉体的平衡,待铁水炼成,再控制铁炉倾斜,倾倒铁水。

结合附近地理形势来看,炼铁炉选址极为合理,整个平台处在两处狭窄风口之处,加上郭峰他们来的方向,可谓三面来风。

远远看去,平台上开着三个巨大的炉膛,分别朝向三个风口,郭峰他们在外边是看不到炉膛的,据田铁壮介绍,炉膛外是三处土墙构成的墙洞,将炉膛遮在里边。墙洞外侧各开着两扇大门,可以根据风向调节大门开口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将风势灌入炉膛,每道门由四个工人操作开合,进一步调节风力,加剧炉膛的燃烧。

原本郭峰脑海中想象的巨大风箱,人家这里根本就没有,纯粹是以自然风为借力,驱动炼铁炉高温燃烧。

郭峰跟着人群绕到炉前,站在不远处细细观察,距离出铁口下方,是一排土墙,土墙下边是一方池,铁水蓄满之后,待凝结成版,由工人抬走。

田铁壮正大声作着介绍,却发现郭峰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这边,而是被周边工人的操作所吸引,整个人似乎陷入沉思之中。

此时的郭峰,完全被眼前场景所震撼,几乎忘掉恶劣环境带来的不适,目光紧紧地盯着那巨大的炼铁炉。

山体上、平台上,一阵阵节奏井然的呼吼声不绝于耳,工人们仿佛忙碌的工蚁,按照既定的工序,操作着这些略显粗糙,却又十分实用的工具,创造出如此宏大的工业奇景,连生在现代的郭峰都不由得连声赞叹。

出于安全考虑,一行人只能站在不远处观望。

作为现代钢厂的工程师,郭峰在田铁壮的讲解下,很快便将炼铁炉的运作机理了然于胸。

如此规模宏大的炼铁炉,靠人力鼓风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利用秋冬季节北风猛烈的特点,通过风墙收风吹炉、推升温度、熔炼矿石,然后倾倒铁水,制成铁版,所有动作一气呵成,俨然是一副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业画卷。

更让郭峰吃惊的是,在那高高的山体平台之上,几个工人操作着一根长长的木杠,对炉内的铁液大力搅拌,这种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操作,人家居然也能琢磨出来,至少在生铁制备上,明人和现代社会的差距并不明显。

心生敬佩之余,郭峰愈发百感交集起来,想想他们穿越燕朝,如果不能从一开始就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即便是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想要超越燕朝人,取得一番成就,怕也没那么容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