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_分节阅读_第271节(1 / 2)

  李承乾带着几个花环回了宫,路上还让人给苏家送去两个。

  苏家已经习惯李承乾动不动派人送东西了,但看到他送来两个亲手做的花环,还是替自家姑娘高兴。

  东西值不值钱,是不是亲手做的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太子殿下看到什么都会惦记自家姑娘的这份心意。

  苏夫人拉着苏瑶的手,笑得眼角褶子都出来了。

  谁能有她女儿这样的好福气,即将成为天下第二尊贵的女人,未来夫君还如此贴心?

  大唐这边婚事一场接一场,自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与此同时,吐蕃使臣经过数月跋涉,终于回到故土,见到了翘首以盼的松赞干布。

  使臣将在大唐的所见所闻细细讲来,种种繁华令松赞干布眼中异光闪烁,和心腹对视一眼,都想到之前的打算——求娶大唐公主。

  没有办法,吐蕃实在太穷了,连耕作方式都非常原始,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松赞干布迫切想要向外寻求资源改变这种情况,富庶的中原就是最好的选择。

  等大唐和吐蕃成了亲戚,难道还能对亲家的困境视而不见吗?况且公主成婚都是有嫁妆的,让她带些种子、技术、工人来吐蕃不过分吧?

  他不担心中原会不愿意,大不了就打一仗嘛,等到中原输了,自然就愿意了。

  松赞干布信心满满。

  大唐对东突厥那一战发生时,他还是个小毛孩,不知道传说中的火炮有多厉害。倒是对吐蕃的军事实力和自己的本事非常自信,他们穷归穷,打仗还是很厉害的。大唐那几个属国也就那样,想来大唐也强不到哪去,没什么好怕的。

  优秀的人本来就容易骄傲,松赞干布更是如此。他又正处在最气盛的年纪,刚做出一番大事业,现在恨不得插个翅膀就能上天。略做思索就下定决心,没多久又派一队使臣往大唐去了。

第210章 出行

  李承道成亲是有婚嫁的,考虑到他之前当差勤勉,作为补偿,给他的婚嫁格外长,足足有半个月。

  不过李承道只在长安勉强待够三天,就匆匆回实验室了。

  李承乾:“……”

  他想起陈淑慧了,这两个人也太像了。不同的是陈淑慧只是白天去衙门,晚上好歹能和杜构见面,而且杜构也有事忙,还不至于太失落。李承道却是一走好些天,留下新婚妻子独自面对陌生的家。

  造孽啊!

  好在端王夫妇都是和善人,又自觉儿子这么做对不起儿媳妇,愧疚之下对儿媳妇十分体贴,新媳妇日子并不难过。

  更令人欣慰的是,新媳妇是真心喜欢格物,李承道匆匆回去做实验,她不仅不伤心,反而更崇拜自家夫君。

  李承乾:……啊这。

  只能说什么锅配什么盖,合该这两个人做夫妻。

  李世民知道他的想法后非常得意:“你以为我随便挑个人给他赐婚的吗?承道心思细,性子也闷,非找个欣赏他的妻子才能把日子过得好,这姑娘是我专门挑出来的。”

  李承乾给他竖起了大拇指:“阿耶看得长远,眼光也好。阿翁和大伯如果知道你为了二哥的婚事这么费心,肯定很感动。”

  李世民轻哼一声:“不需要他们感动,我费心也不是为了他们,只是承道那孩子不错,跟你关系又好,顺手帮个忙的事。”

  李承乾:“嗯嗯嗯。”

  李世民:“……”

  李世民决定不跟他计较,说起另外一件事:“听说苏琛要参加今年的科举?”

  “是。”李承乾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问,“怎么了?”

  李世民:“我打算今年科举实行糊名。”

  李承乾精神一振:“今年就开始吗?”

  他早就看现在的科举制度不顺眼了,诚然当官不能只看成绩,但现在这种模式,选出来的也未必是可造之材,与其被世家贵族把控科举结果,还不如公平一点。

  从前不敢太过激进,只能办个《长安文化报》暗戳戳拉低差异,但能糊名当然最好,本以为还要等几年,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了。

  李世民点头:“铺垫了这么几年,时机差不多了,只是苏琛要辛苦些。”

  没有名气和靠山做支持,苏琛想要考中会比杜构更难,但李世民不可能因为他一个人就推迟改革时间,李承乾和苏琛本人也不会愿意。

  能提前知道消息已经很好了。

  李承乾回去将此事告诉苏琛,苏琛果然没有在意,只是之后更加用功,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李承乾被他带着也比从前更勤快了一些。

  东宫风平浪静,外面却是沸反盈天。

  朝廷正式颁布诏令,宣布此次科举将改制。

  首先,科举不再实行实名制,改成弥封制。也就是考生答完题后,由负责考官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和籍贯信息封住,再由专人重新誊抄一遍,这才送去给阅卷官员审阅。

  另外,科举实行回避制,考官及相关官员的子弟、亲戚乃至门客,都不能参加此次科举,朝廷为他们另设考场与考官,单独考试并录取。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朝廷的动作不大,但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意味着世家大族再也不能把控科举结果,他们上升的通道又少了一个。尤其在李世民着意控制荫蔽和举荐官员数量的情况下,失去对科举的把控,对他们的打击是巨大的。

  按照常理来说,他们应该在朝堂上施压,逼迫李世民收回成命。

  但是他们不敢,否则这道政令也发不出来了。

  于是世家大族只能走群众路线,在言语上表达不满,大族的底蕴深厚,其中不乏社会名流,他们说的话很有影响力,引起很多人对科举改制的不满。甚至还有人投稿到《长安文化报》,试图用这种直接又隐晦的方法,向圣上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许还有用民意逼迫李世民的意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