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穷则思变172(2 / 2)

由于社会逐步安定,他能平平安安地耍手艺,心情还算舒畅,但他从不抛头露面,从不加入任何行业组织。

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直面工作中的

失落、生活中的烦恼和求生的艰辛,埋头干起了与他的才学极不相称小手艺活儿。

他渐渐地凭着手中技艺,养活一大家子人,供养他三弟、他的两个侄儿和他唯一的儿子上学读书。

只是因为重男轻女和经济条件实在差,没供养自己三个女儿和一个侄女念书,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女儿和侄女虽没念书,都早早地成了家有了孩子,尽管没一个找得很理想,但个个家庭和美,他也就算是放心了。

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精明,不仅不用他费心,还总是心疼他。

三弟在本县商业学校毕业后,当了“和通”店的账房先生,娶了一个农家妇女。公私合营后,先分到百货商店站柜,不多时调到了新华书店,身边有五子二女。虽然家大人多,除了用不着他操心,还能帮他。

两个侄儿初中毕业后都是参加招工被选中,在外地的工厂工作,且都成了家并有了孩子,也不用负担了。二弟有二弟媳照料,虽然疯疯癫癫的有时还会打媳妇,比较起来也不用费多少心了。

最近令他有些担忧的正是他的儿子。儿子上的是天海大学,今年夏天已经毕业,却因运动来了暂时未得分配,由于好长时间没给家里写信,郑崇文心头由不住担忧。

郑崇文这一生,仿佛注定不能得到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即便在比较顺利的时候,也总会有令他不悦的事情发生,心里舒展总是不能舒展。

然而,这位尝尽了生活艰辛的饱学之士,为了生计,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精神,掌握了多种技艺,成了临水镇的能工巧匠,实在可歌可敬。

郑崇文的“钉盘碗”“补毛衣”“打制鱼钩”等等技艺,在临水镇可谓独一无二。

他的这些绝技,没有经过一天师,全是通过自己琢磨尝试学会的,是名副其实的“无师自通”。

先说钉盘碗。1956年以前,临水县还没有班车。人们日常使用的盘、碗、壶、碟等用具都是小土窑烧制的土陶瓷粗釉制品,多半靠大船从黄河水路运来。从清源市买回细瓷器很少。

细瓷器因价格昂贵,数量少,人们极其珍惜,一旦破碎,也舍不得丢弃,单等待从内地来的匠人修补后继续使用。

郑崇文上学期间,家里曾留住过一个内地来的钉盘碗匠人,因急病身亡,留下一套钉补工具,在凉房里一直闲置了好多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