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乡试45(1 / 2)

景荣三十五年八月八日,乡试在洪都府开考。乡试在三千秀才中录取一百举人,会试是三千举人中录取三百进士,故而乡试录取率小于会试,才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半个月前,洪都府大儒,萧诗雯的外公陆风邀请李易到家备考。李易家在洪都府没有房子,陆风家离考场很近,是一个不错的地点。李易在考前一天到了陆府,和他一起来的还有萧狂和萧诗雯。萧诗雯现在每隔十来天就会到洪都府来看外公外婆,有的时候还会住一晚,和外公外婆的感情日益加深。

  这天三更,李易从床上起来。看看窗外,天还是漆黑的,五载的寒窗苦读今天要见分晓了。

  整个陆府热闹起来,陆霖也要参加乡试。李易检查了一遍考篮,里面有文具、吃食、油布。

  陆风对二人道:“乡试之题范围广泛,既要关注时事更要通晓经义。答题之时要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心态很重要,要保持冷静,不骄不躁。要相信自己的才学,遇到难题,莫慌张,可先跳过,做完别的题目,再做难题。祝你们乘风破浪,金榜题名。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是礼部郎中徐光进,是景荣十五年进士,推崇汉赋,他的文风华美,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我也提醒了你们要多练习写诗歌汉赋。你们一定要关注考官的风格,才能脱颖而出。”

  两人齐拱手道:“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陆公(祖父)厚望。”

  陆风全家、萧诗雯、萧狂,欢送李易、陆霖参加乡试。

  萧诗雯默默祈祷:老天保佑易哥哥乡试高中,一切顺利。

  李易和陆霖坐在马车里,闭目养神,没有说话。

  萧狂跟着马车后面奔跑,随李易去考场,他每天都会去贡院门口等,对李易不怀好意的大有人在。

  马车走走停停,一刻钟的工夫,车夫说:“霖少爷、易少爷,到了,前面一段路你们要自己走过去。”

  李易和陆霖提着考篮下车,但见眼前人山人海,星火点点,整个街道被堵得水泄不通。全省估计有三千人呢,李易觉得,真的好像前世的高考,奔赴前方考场,参加一场改变命运的决战。

  李易大笑一声,哈哈,我来了,阔步向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考场走去。

  洪都府贡院前赶考的、送考的挤成一团。大约等了一刻时,监考官打开考门。每个州府的学子按籍贯排队,充任提调官的江西布政使刘洪波总监督。

  洪都府这边有六百多名学子考试。洪都府知府李飞、提学杨明监督,洪都府五县的教喻站在一排一一辨认本县学子,点名,确认无误后,就进门搜检,负责检查的是洪都府官兵,都很认真负责,如果事后查出有夹带,他们免不了挨板子。秀才们解开衣服、放散头发、脱掉袜子和鞋子,考篮里的笔、墨、砚台,食盒里的食物都一一查看。

  “哈哈,我查出来了。”一名官兵大叫,一个秀才脸色惨白,他的衣服领子里缝着一卷蝇头小楷写的文章。

  洪都府知府李飞说:“叉出去戴枷示众。”

  李易检查后,顺利通过,领到了号码牌,天字号第一百零八房。

  李易走过两扇大门,穿过一条甬道,一排排的考房简直望不到尽头,按号来到了考房门口。一名兵士站在门口检查了号牌,放李易进去。这号房长四尺,宽四尺,高六尺,就是一个狭窄的鸽子笼,里面有一张方桌。

  随着学子入场完毕,云板敲响,房门落锁。乡试正式开始。

  李易心中安静,闭目等待,不一会,士兵拿着封装好的试题卷从门前的窗口递进来。

  李易打开卷子看题目,第一大题是做汉赋一篇,第二大题是两个四书五经题。第三大题是诗词,按照科举看重首场,看重首题的惯例,头一道大题最重要,关系到是否录取也关系到名次。第二大题关系是否录取,第三大题诗词关系到名次,属于锦上添花。

  李易看了一下汉赋的要求,心中已有想法,用瘦金体写《赤壁赋》。用蔡体解答四书五经题,用柳体写诗词。

  李易定下了解题思路,就拿起毛笔,挥毫泼墨,一边写,一边思索,时而皱眉,时而微笑,完全沉浸在答题的氛围中。

  时间慢慢流逝,李易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试卷,他写的汉赋参照主考官徐光进的喜好,写汉赋要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展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三个时辰过后,李易写完了全部的卷子,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万无一失。

  李易拍了拍门,对着门外的士兵喊:“交卷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