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141(2 / 2)

大楚的赋税制度十分僵化,朝政的种种问题根源皆在于此,婉月忍它很久了。丁税沉重,地税死板,杂税混乱,各州巧立名目,随意加收,州府官员赚得脑满肠肥,朝廷财政窘迫,百姓苦不堪言。

在婉月看来,这样沉重的税收,突如其来的疫病和外族入侵,若再来上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灾情,这就是标准的王朝末期社会背景了。

之所以能维持数年的盛世繁荣,全靠她读档削弱危机,再加甘薯提增粮食产量,先棉布庄增加国库收入,让恶化的局势得以缓冲。

但也只是缓冲而已,终究治标不治本,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要进行税赋改革。

但怎么改,这是一个技术活。

每次制度改革都不可避免地损害到部分人的利益,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先前有昆奢虎视眈眈,为免异族趁乱南下,婉月不敢轻举妄动。

而此时北地的隐患拔除,民心安定,朝廷威望大振,携大胜之势,是赋税改革的难得时机。

研究了几天,婉月最终决定抄一条鞭法。

大楚之前沿用前朝的“两税法”,赋税分丁税和地税。夏收丁粮,秋收地税,此外再服徭役,北方地区上缴税赋以粮食为主,汤州等商业发达的南方州府,耕地种植大多为经济作物,赋税上缴习惯用银钱折算。

所以说,在大楚施行一条鞭法是有一定的基础,起码南方地区已经习惯折银。

一条鞭法的好处是将税收合一折算,减少了收取项目,降低了计算强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地巧立名目,增设杂税。

它与摊丁入亩有共同之处,但一条鞭法更温和保守,没有直接针对世家大户,不会直接损伤世家豪族的利益,推行难度更小。婉月很想激进改革,但考虑到现实,也只能按捺下,一步步慢慢改变。

与徐静姝两人沟通一番,根据她们的意见,婉月在原先的一条鞭法基础上做出调整,重新规划了各州的收税站,调整了纳银火耗比例。总结明朝的经验教训,让其尽量更合理一些。

但不管她的规划多么完善,真正落到实处也必然困难重重,引起数之不尽的腥风血雨。

婉月哪有这个本事,她只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公主。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交给兄长们去做。

变法的先驱者自古难得好下场,作为改革的主持者,他们吸引了利益受损团体的全部仇恨,将火力集于自身。婉月没有这种牺牲精神,她想改革,又不想冒风险,只想等事情快办完了再去摘桃子。

大楚国事又不是她一个人的事,她已经提出方案了,为什么还要负责趟雷?

所有事她一个人做了,还要其他人干什么。

皇子享天下之养,也该为大楚做些贡献,现在就是他们回报的最好时刻。

但这份重任究竟要交给谁,婉月还没想好。

恭王心思缜密,能办事,缺点是过于惜身,自私狭隘,遇到挫折就难以扛住压力。他的支持者都是清流文人,没有执政经验,缺少推行变法的魄力和能力。

康王聚拢着世家勋贵,人才济济,但他为人鲁莽冒失,对他的头脑和做事能力,婉月怀着悲观态度。

两方斟酌,婉月更倾向于康王。

康王虽暴躁鲁莽,但也执拗倔强,认定一件事就能顶住压力做下去,相比自私狭隘的恭王,他还多了几分天真理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