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79(2 / 2)

青城崆峒,本无矛盾,这次六大门派之争也不过是被架到了这擂台之上。

因此夏康也不想真的让对方颜面扫地,也配合着躲了几拳,最后才横剑封住魏索拳路,表示自己仅仅棋胜半招。

倒不是没人看得出来这番演技,可是这种事情看破归看破,只要没人愿意说破就好。

二人分开之后魏索先行一礼,认输的同时也暗暗表示谢意:“夏兄剑法精妙,在下甘拜下风。”

夏康也抱拳还礼:“魏兄拳法高明,在下不过是运气使然,不足挂齿。”

总之二人客套几句也就各自回去,青城派这边齐效乾捋髯轻笑,崆峒派那里归春水也不着急。

待得第二个弟子选出来,崆峒派那边还没找到皇甫浩的身影,归春水只好在弟子之中着手挑选额外的人选。

此时场上比武的两个弟子,青城派的仍是使剑,崆峒派的却一反常态的没有空手,而是拿着一柄大杆金刀。

这把刀不是寻常江湖人士惯用的短刀,而是一把将领马战时常用的大刀。光是一根刀杆就有五六尺长,算上刀头,总共长达八尺有余。

这种大刀非但携带不易,而且与人对敌时破绽也较短柄武器为多,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使用。

不过事有两面,既然有人用这种武器,就说明它还是有其独到之处。

景衫看着这杆大刀,难掩心中好奇之情,毕竟他也是头一次见到有人用如此笨重的兵器比武。

等二人互相见礼,动气手来之后,景衫才明白其中奥妙。

原来这杆大刀并不需要如何杀伤对手,而是只需不断进攻压制。就如同之前青城派夏康仗着宝剑锋利压制魏索,这杆大刀只不过是依靠自身沉重罢了。

还是那句话,比武不同于性命相搏,遇到这样一杆大刀照头砍来,第一反应永远是躲开而不是上前硬刚。

事实上,这个使刀的崆峒弟子本名武通儒,原本的兵器是一根六尺多长的齐眉短棍。

也就是为了这次比武,他才专门转练了这手大杆金刀,一应套路都是为了克制青城派的剑法。

毕竟崆峒上下也都明白,青城剑法厚积薄发,哪怕十年前其遭逢巨变,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所以与其让弟子勤练武功,到不如尽可能的培养些能够克制青城派的弟子。

武通儒就是这样的一个弟子,但也是最后唯一一个成功的。

不是崆峒派不想多培养些能够克制对方的人,可是一来崆峒派大部分弟子所学都是拳法,想要在兵刃上沾点便宜谈何容易。再者青城剑法好歹经过了百年积累,可说剑法本身已无破绽,并不是空口白牙那么一说,就能克制的了的。

所以十几个被选中的二代弟子中,最后只有武通儒一人,还算是不负众望,练成了这样一手大杆金刀,专克青城剑法。

饶是如此,也不能说武通儒就稳操胜券。他在这杆刀上浸淫的时间毕竟不长,自然缺乏变通。兼且大刀沉重,难以久战,而为了压制对法的剑法,武通儒还必须得一刻不停的疯狂进攻。

所以一旦数十招内无法取胜,等到武通儒自己后继乏力,还是难逃一败。

武通儒心中对自己的弱点一清二楚,可对面的青城弟子却不然。他只知道对方一杆大刀虎虎生风,自己完全近不得身去,剑法也因此逐渐有些混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齐效乾等一应青城护法、长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早看出只要自家弟子拖延一阵,对方不战自败,可偏生不好出言提醒。

而且这一战若是输了,下一场如果弟子再有闪失,那不等自己这些护法掌门等人上场,六大派的地位就让崆峒赢了去了。

但如果赢下这一局,齐效乾有绝对的自信胜过归春水,而左右二位护法也有九成的胜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