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人类进步之阶303(1 / 2)

\"参见陛下!\"</p>

左丞相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冯劫上前,两人相互握拳躬身表达尊崇之意。</p>

\"老相国且慢起驾……\"扶苏向前迈出步伐,虚扶相国。</p>

冯去疾摇了脑袋,梳理着满头银发,笑着说道:\"我的岁数还没老到这地步……\"</p>

当然,你不说是你的岁数小,而是因为你还保持着年轻的气息……这是扶苏在旁边微笑表示着认同的同时询问说:</p>

\"相国此次来访是何目的?\"</p>

\"专程前来祝贺陛下!\"冯去疾又一次跪地行礼:\"一祝陇西之战的胜利捷报频传,二贺今日造纸坊产出的第一批宣纸面市!\"</p>

既然相知如此灵巧迅捷的信息掌握,那我们便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扶苏点头,随后指向被士官拦住的车马队伍说道: '你们看到了吗? 连咸都有消息灵通之人。这实在不可思议!\"</p>

不久后,大臣奉常胡毋敬、主客令顿弱、廷尉姚贾、少府公族衍、宗正公族滚、郎中令蒙毅、掌粟令郑国、掌地内史王贺以及诸多们都相继到场,</p>

'参见陛下!」</p>

扶苏摆动双手表示接纳,并想倘若现在天空降下公正之神,那大秦政权必定二世而亡,令人叹服!</p>

哎,孩童无忌言辞,纯然天真的想法罢了!</p>

\"诸君来到这里是专门观看新发明吗?\"</p>

'没错!'</p>

之前,扶苏确实曾以劣质纸张赐与了一些官员,但相比之下,这些位列朝堂之上,享有丰厚禄米的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们却对此珍爱倍至,小心保管那些金黄色的纸张,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见过。这是因为,现在的纸不仅仅是日常所需的文具用品,它们还具有更深刻的文化与社会价值。</p>

毕竟,在今天看来,旧书的价格并不便宜。想象一部含有约52万字的《史记》,如果仅采用竹简来复制,按照每块竹简容纳30字重4克计算的话,总共将需要用到近1.4万片竹简,重量达到56公斤左右这便是“学问丰富可填五车”的说法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充其量不过相当于一套完整收录的周树人作品集罢了。</p>

公输轨少府在目睹涌进工厂的一批批尊贵的二千石官员之后,眼神惊骇得瞪得老圆,满脸上全是不解之情,这让他疑惑,难道仅仅为了造纸,会引来如此众多的?</p>

而此时的扶苏却只是露出微笑,在内心轻轻摇头,对于工匠家族注重口耳相传的传统感到感慨。</p>

在公输家的传统观念中,传授技艺讲究心口并行,“鲁班”这样的传说不过是历代相传的模式而已。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生产能力有限的时代,保持各种大型设备的设计图得以传承的关键在于——高昂且昂贵的素纸。</p>

对于工匠们而言,也许未来不久,他们将面临的将会是从祖先手中接下的技术和工艺的革新。</p>

使用模型进行教导自然更佳。于是,公输家族在过去大半年里被淘汰下来的设计模型,均被扶苏精心保存了下来。</p>

从扶苏的角度来看,就如同“高夫子”所说的那般,书籍是人类进阶的阶梯。拥有知识的人,将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见闻记录下来成为书籍,这就是智慧的汇集。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来说,它们既表现为族群的内在精神状态与文化生活特征,也被长期积累在该民族留存的各种经典文献之中。在此意义上来讲,此时的书籍正是汇聚了整个种族数万载生活的精华,并非某个伟大的天才或贤哲的孤功独着。</p>

他的任务正是传承古代智慧,使遗落的时间洪流之中的知识得到再续和传承。</p>

原本是用来浇灌农田的排水沟渠在这里被拓宽和加固,清冽而略显微黄的渭河水涌入,冲刷着一排排巨大的水磨。河水平流涌动,水磨不断旋转,齿轮间的细微声响清晰可辨。</p>

在远方有一排低矮简陋的小篷屋下面,排列着一堆用泥砖垒砌的节能火炉。炉底塞满了煤炭块,上方的铁制锅内,热水在翻腾翻滚,水汽弥漫。</p>

冯去疾注视着远处的巨大水磨,转向公输轨询问道:“设立水磨有何作用?那些正在烹煮的物品又是为何物?”</p>

公输轨恭敬地回复:“丞相未能理解,造纸的原料在被蒸煮并打烂前无法用于制作,那个由水推动的设施,就是为了驱动这些水磨粉碎原料。”</p>

少府长子衍靠近详细观看后,点点头,“那水磨似乎类似于用于击打稻米的足蹬石。”</p> 王贺询问:“脚石?是什么?”</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