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赞五铢钱史29(1 / 2)

引言

玄汉,即更始政权,存在于莽汉交替之际,是一个准一统的王朝政权。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建立: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新市、平林起义军诸将在南阳淯水之滨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改元更始,五月定都宛城。刘玄是汉太祖刘邦的九世孙,是汉室后裔,沿用“汉”的国号。

发展:玄汉政权建立后,势力迅速发展,所控制区域占据了故西汉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更始元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身死,新朝灭亡,玄汉则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政权,四海豪杰纷纷臣服。

衰落: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玄迁都长安城后,朝政日益腐败。更始三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城,刘玄逃出长安城,十月被迫投降,被封长沙王,随后被杀,更始政权覆灭。

历史意义:玄汉政权在推翻王莽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其统治时间较短,且内部腐败等问题,最终未能实现长久的统治。

玄汉只有一位帝王,即更始帝刘玄。以下是他的具体介绍:

出身: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是汉朝宗室,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六世孙,舂陵戴侯刘熊渠的曾孙,苍梧太守刘利的嫡孙。

结局:更始三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投降赤眉,后被缢杀,更始政权告终。汉光武帝刘秀封刘玄为淮阳王,将其葬于霸陵。

玄汉政权存在时间较短(公元23年 - 公元25年),且这一时期局势动荡,政权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如内部的政治斗争、地方势力的割据,以及外部赤眉军等起义军的威胁等。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能无暇顾及全面、系统地制定和推行独特的货币政策。

通常在一个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政权中,货币政策会涉及货币的铸造、发行、流通管理以及币值的稳定等方面,但玄汉政权的历史记载中缺乏对这些方面的详细描述。因此沿用五铢钱。

以下是一首七律赞《五铢钱:铸造与发行的历史脉络》:

《赞五铢钱史》

五铢铸行岁月长,始自汉武立规章。

郡国纷铸初登场,形制各异显纷攘。

赤仄推行意统一,无奈价值难久长。

上林三官掌大权,标准五铢绽光芒。

铜材含铅色泛红,工艺精湛质优良。

昭宣继用稳局势,西汉经济得护航。

新莽改制乱币制,六泉十布引迷茫。

东汉恢复有波折,质量问题渐显彰。

历经风云七百载,见证历史几沧桑。

统一币制意义重,商品流通助繁昌。

工艺传承为后世,历史遗产永流芳。

这首诗的大致解释如下:

首联指出五铢钱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铸造发行,并确立了基本的规则。

颔联描述起初郡国各自铸造五铢钱,导致形制多样、情况混乱。

颈联说赤仄五铢的推行是为了统一,但很快出现问题,随后上林三官负责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展现出良好的品质。

第四联描述五铢钱的材质特点和工艺水平,以及在昭帝、宣帝时期的沿用,对西汉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

第五联提到新莽时期的货币改革,发行新货币造成混乱。

第六联讲东汉恢复五铢钱制度但出现质量等问题。

尾联强调五铢钱历经七百多年,见证了诸多历史变迁,其统一币制的意义重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工艺也为后世传承,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这首七律,旨在赞美五铢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以及它所经历的复杂而丰富的铸造与发行过程。

以下是一篇关于“五铢钱的铸造和发行情况深度解析”的文章:

《五铢钱:铸造与发行的历史脉络》

五铢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重要一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经济意义。它的铸造和发行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古代货币制度发展的重要窗口。

一、汉武帝时期的开端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下令废半两钱,各郡国开始铸行五铢钱,这一举措标志着五铢钱时代的开启。这种新铸的货币被称为“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

五铢钱为圆形方孔钱,其设计简洁而实用。面文为“五铢”,直径约 2.5 厘米,标准重 3.5 克。钱的外郭设计,不仅增加了其美观度,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钱文的作用,使其在流通中不易磨损和损坏。

然而,当时地方郡国拥有铸币权,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各地的工艺和技术水平不同,导致五铢钱的质量和造型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性。其次,私铸钱币的现象可能再次出现,这对中央政权的经济控制构成了潜在威胁,有可能使诸侯国的势力再度膨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在元鼎二年(前 115 年)进行了货币改革。他下令铸造“赤仄五铢”,规定一枚赤仄五铢钱相当于五枚郡国五铢钱。这一举措旨在提高货币的价值和统一性。但由于“赤仄五铢”的币值超出实际价值过多,很快就出现了贬值现象。 随后,在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采取了更为果断的措施。他废止了“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在货币铸造领域的进一步强化,确保了货币的质量和统一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