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1 / 2)

  那以李清月看来,裴炎能行的话,阿娘也应该行嘛。

  或许明经系的三礼三传三史还得有记忆的本事,以母亲平日里的情况来看,未必能有这等准备的时间,不太能应付得过去那些口试大义题目,但进士科考的是时务策论,听起来就很符合她的能力。

  毕竟,能在李治和关陇势力的斗法中见缝插针上位,本就代表一种洞察时局的本事了。

  “你啊,”武媚娘摇了摇头,“科举能做进士榜首的,除却学问、见识过人之外,家世也同样重要啊。”

  做皇后都要家世,做官员若要升迁顺利,又怎么可能不要家世背景呢。

  她摸了摸女儿的脑袋,对她这个理想化的赞美是收下了,但实际一点的情况还是该说的。

  她还真是认真分析道:“永徽二年的状元颜康成乃是颜子第三十八世孙,他父亲也曾经做过陛下的通事舍人。永徽四年,走进士科及第之人仅有三人,其中年纪最小的那位王景之出自太原王氏。永徽五年、永徽六年各有一人以弱冠及第,前者出自太原王氏,后者出自闻喜裴氏。至于显庆元年那位十八岁便中进士的苏环,乃是雍州武功苏氏之人。”

  “你看,能中进士之人未必显贵,但能被点为进士头名的,却一定有其特殊之处。”

  所以就算她真为男子,也绝没有机会进士登科榜首。

  这就是方今的规矩。

  李清月也这才后知后觉地想到,唐初的科举虽然还没让主考官在其中影响力过大,也还没有那等考前行卷的规则,却是并没有糊名制度的。

  所以当科举试卷上交后,阅卷官必定能够看到,这答卷之人到底是何身份。

  世家傲慢垄断之处,正在于此了。

  而糊名制度的发起之人正是……

  她将目光投向了母亲,“那若是阿娘能主持此事,要如何才能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得到这个进士榜首名号呢?”

  武媚娘愣了一愣,没想到会从女儿口中问出这样的问题。

  就算她真能凭借着皇后身份向陛下举荐什么官员,也绝不会是在科举之中插手。

  可当女儿问出这话的时候,也不知为何,她下意识的反应并不是说此问不合常理,而是真在思考,若她为主考官的话,应当如何做,才不会出现上面这样的进士科录取结果呢?

  毕竟,她从不是一个甘于现状之人。

  “若我有朝一日掌此权柄……”

  第47章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

  大胆到, 但凡听到这句话的对象换一个人,她这位皇后都要被状告一句大逆不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