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问鼎_分节阅读_第110节(1 / 2)

  正如他在离开洛阳之前和媚娘所说的那样。

  他会速去速回的。

  他朝着下方的众人看去,像是经历了一场久久的内心挣扎,这才缓缓开口:“京中现今是何情况?”

  长安城中是何情况李治能不知道吗?

  早在李义府为图生路选择执行李治的计划开始,李治就陆续收到了长安城中的奏报。李义府选择迂回的方式,先将长孙祥、李巢等人拉入这场“谋逆”之中,又将“证物”放到他们的府中,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他甚至让许敬宗从中帮了一把,以防这些证物不够定罪,或者是被大理寺看出端倪来。

  但他是刚去洛阳看望皇后,期待于下一个孩子顺利生产的,所以他当然不能知道此事。

  他只能作为一个“收到长孙祥谋逆”消息的帝王,听着下方的大理寺卿奏报。

  “臣等已自监察御史李巢与刑部尚书长孙祥的府中搜出信件与其余物证,二人勾连前太子洗马与杞王府长史意图谋逆。”

  “刑部尚书府中……还有几封往来于太尉府中的书信,其中似有不妥之言。臣等不敢擅决,请陛下过目决断。”

  元诏低头良久都未曾听到上方的答话。

  他小心地抬头朝着上首看去,就见李治张了张口,却没能立刻说出话来。

  直到他像是吞咽下去了这份震惊,才用比方才轻声了许多的声音问道:“你说……舅……长孙太尉也涉嫌谋反?”

第71章

  李治的震惊仿佛全无作伪。

  以至于谁也不会怀疑, 他才是这出检举谋逆的罪魁祸首。

  就算当真觉得这出突如其来的大事有异,也至多觉得,那是李义府为求让自己脱罪而拿出的保命符, 以图要用一个更大的案子来盖住他的那件丑闻。

  就连隐约察觉出内情的英国公李勣,在单纯去看李治表现的时候,也觉得陛下此刻的痛心与惊愕溢于言表。

  是真心实意的。

  想来也对, 若非真已接到命令——

  谁会觉得他真要置长孙无忌于死地呢?

  就算朝堂上下人人都已看出,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因为这对舅甥的互不让步而激化, 但李治对长孙无忌的尊重也是摆在明面上的。

  哪怕以永徽六年的废王立武为分界线,也不例外。

  李治对长孙无忌送出的礼物也从未收回, 给他那几个庶子都册封起来的官职也未曾撤销。

  重启东都之事也是拿韩瑗开刀而非长孙无忌, 甚至连最新的礼法章程也依然由长孙无忌主持修编……

  谁都觉得,或许在何处发生天灾的那一刻,长孙无忌引咎辞职, 便是最好的结局。

  可现在……

  在众人的视线之中,李治的手有一瞬的颤抖, 碍于天子体面,这份失态很快被他压制了下去, “将信送上来吧。”

  然而当信一封封地呈现在他面前时,他原本还能维系平静的手又重新克制不住地发抖。

  那些信,元诏作为大理寺卿是看过的。

  其中确实有很多不妥之处。

  比如,长孙祥曾经向长孙无忌请教,是否要在三司会审中有所偏向, 几乎都得到了长孙无忌的答复, 而这些也都能和元诏在查阅卷宗中所得吻合。

  这对于需要审断公正的部门而言, 几乎有着毁灭性的影响。

  倒也难怪当年会出现褚遂良被重罪轻罚的情况。

  哪怕是太宗皇帝当年为立功颇多的贪官求情,乃是以天子之尊下令, 到了如今也多为人所诟病。

  更何况太尉只是臣子!

  若只是如此,其实还不到谋逆反叛的地步。

  偏偏在其他的一些信中,在经由了李义府和许敬宗的篡改伪造后,是真有日益不敬天子之意。

  长孙祥在信中对于韩瑗来济等人的被贬大吐苦水,说是陛下绝情,建议长孙无忌另想退路。

  他声称,以他们在朝中还剩下的力量,完全可以召集同党,另立一个新君!

  不错,陛下近来确实擢拔了一批完全忠心于他的官员,但那些刚被提拔上来的人未必能得人心,他们还有机会。

  【李义府贪婪枉法,杜正伦小肚鸡肠,许敬宗溜须拍马,于志宁唯唯诺诺,何如长孙太尉历经两朝,资历深厚,学识冠绝。】

  【天下官员以谁人为楷模,一眼便知。】

  李治读到此地的时候,竟然不知道应该说李义府还挺有自知之明,还是说,恐怕在长孙无忌心中真是这样想的,才让元诏等人都未曾觉察出信被篡改。

  但比起上面那两句,还是下面那封信更有杀伤力。

  【梁王昔为太子,感念先皇后恩情,必定心向太尉,或可奉迎杞王为君,同为上策。若太尉有心,亦可效那罗延旧事……】

  对此长孙无忌的回应是,【非常之时再议】。

  “混账!”李治愤而出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