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04-清官上殿59(1 / 2)

乾隆年间,某年天公不作美,大旱接踵而至,又逢蝗虫肆虐,广袤的土地上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四处皆是饥馑之景。朝廷虽紧急调拨粮食,开启赈灾模式,但面对如此广泛的灾情,粮食如同杯水车薪,加之部分官吏贪腐成风,救援效率低下,致使饿殍遍野,人间惨象频现。

各地官员眼见民不聊生,心急如焚,纷纷上书朝廷,请求面圣陈情,更有甚者不惜长途跋涉,亲自进京,只为一睹龙颜,力求解决民生疾苦。起初,乾隆帝尚能接见几位重臣,但随着求见者络绎不绝,宫门几乎被踏破,乾隆帝虽心怀百姓,却也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应对。然而,面对这些承载着地方百姓殷切期望的官员,他又难以直接下旨拒见,以免寒了民心。

于是,乾隆帝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希望能找到一种既不失皇家体面,又能有效缓解宫门压力的方法。大臣们面面相觑,苦笑摇头,表示此事实难两全。但其中一位大臣话锋一转,神秘兮兮地说:“此事虽难,但万岁宫中的太监公公们或许能有妙计。他们平日里与外官打交道多,深知其中门道,对付这些执着求见的官员,自有他们的一套办法。”

乾隆帝闻言,眉头微蹙,似乎并不愿将此事与宫中太监扯上关系,但事已至此,也只好默许。那大臣见状,连忙补充:“万岁请放心,臣并非有意诋毁,只是就事论事。太监们平日里处理此类事务,确有独到之处。”

在乾隆帝的一再追问下,一位贴身太监终于扭扭捏捏地开口,道出了他们的“策略”:“不瞒万岁,确实有几个不成文的规矩。比如,通过观察官员的服饰来判断其是否真心为民。若其官袍破旧,带着补丁,我们便会以‘节俭过度,有违礼制’为由,婉拒其入宫。反之,若其官袍崭新,则暗示万岁,此人地方治理有方,百姓富足,无需过多忧虑。至于那些官袍半新不旧的,则是最难缠的,不过,奴才们也有应对之策。”

乾隆帝听得饶有兴趣,追问道:“哦?那半新不旧的官员,你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太监答道:“若其有幸入宫,奴才们便祭出两大法宝——‘磕头砖’与‘八斗茶’。所谓‘磕头砖’,有的地砖之下铺设得异常坚实,即便是官员磕破了头皮,也仅能听到细微的沉闷声,几乎不引起任何波澜。而另一些地砖下则显得空洞,只需轻轻一触,便发出“砰砰”的回响,清脆响亮,仿佛能穿透整个大殿。这样的安排,早已成了宫中不成文的规矩:那些愿意行贿的官员,自然会被引至“瓷实地砖”前,以示优待;而那些不愿或无力给予贿赂的,则只能面对“空心石砖”,接受无声的嘲讽与刁难。

更有甚者,当乾隆帝心怀悲悯,为民间疾苦落泪时,他会特意让太监将求见的官员带到石砖前,不等对方开口,便冷冷一句“磕头”,若对方稍有迟疑或不满,便以“对万岁不敬”为由,直接逐出宫门。至于那“八斗茶”的伎俩,更是微妙而狠辣,官员们在等待召见之时,太监们会适时奉上茶水,而这茶水中早已暗含玄机,加入了足以令人腹泻的“八斗”(此处或为夸张说法,意指大量使人不适的物质),如此一来,官员们往往未及多言,便已是腹痛难忍,只得匆匆告退,再无颜面久留。

乾隆帝听闻这些“妙招”,不禁哈哈大笑,赞许道:“你们这群狗奴才,鬼点子还真不少,就按你们说的办吧。”于是,凡是有官员以灾情或钱粮为由请求面圣,乾隆便一律将他们推向户部处理,若仍执意要见皇帝,便用这些手段一一打发。这三招果然奏效,此后,前来面圣的官员大多在“地砖考验”与“八斗茶”的双重打击下败下阵来,即便是通过了第一关的官袍检验,也难以承受磕头之痛与茶水的折磨,只能悻悻离去。乾隆帝也因此得以从繁重的接见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处理国家大事。

这一日,又有一位名叫小笛的官员,因户部拨款迟迟未到,百姓生计危在旦夕,而急切请求面见乾隆帝。乾隆见状,挥手让太监们故技重施,太监们依命行事,先是围着小笛转了几圈,细细打量其官袍,见其颜色虽新,却无丝毫奢华之气,便知此人并非贪腐之辈,于是挥挥手,引领小笛进入大殿。

在大殿的特定区域,太监让小笛停下,高声通报乾隆帝。小笛依礼跪下,三叩九拜,动作标准而诚恳。乾隆帝在殿内批阅奏章,本欲依旧例行事,待其磕头完毕便找借口打发走。然而,这三次磕头,却是咚咚有声,力道十足,显然是用尽了小笛的全部心力与诚意。

乾隆闻言,不由得一怔,连身旁的太监也面露愕然之色,心中暗忖,自己对这大殿的布局了如指掌,怎会犯下如此疏忽?太监吓得缩了缩脖子,大气不敢出。乾隆目光掠过奏折,淡淡地瞥了小笛一眼,轻描淡写地说道:“观卿袍服崭新,料想治下应无匮乏,速速返归吧。”

岂料,小笛竟高声应道:“万岁,臣自远方跋涉而来,斗胆恳请万岁赐一盆清水。”乾隆心中疑惑更甚,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示意太监照办。清水端至,小笛毫不犹豫地泼洒于身,霎时间,官袍上的蓝色褪去,显露出一片片补丁,显得格外刺眼。他激昂陈词:“臣恐衣衫褴褛有碍圣瞻,故将旧衣翻新。而今,臣愿以此袍喻臣所治之地,遭逢大旱蝗灾,已是满目疮痍。望万岁体恤民情,明察秋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