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 2)

所有人同时眼睛一亮。

自唐一朝,至今还未有长子继位之事,这让重礼守序的文臣们无比难受。唐律规定“有子立长,无子立嗣”,李亨如今未有皇后,李豫的长子身份简直是铁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

再说生母早逝,这也是极大的优势!

这意味着没有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简直是完美杜绝了“武后第二”的任何可能。

李世民不知道李治继位和武后临朝的事情,他只以为大臣们是喜爱李豫长子身份,所以才如此激动。说来也是,他一直精心培养承乾,早早立长子为太子,就是希望李唐后世能够循礼有序、各安其分。

见众人纷纷颔首、太宗面色缓和,李豫的嘴角不由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李世民沉思片刻,最后一问:“论身份、论德行,你倒是配得起这把龙椅。但你要如何向朕证明,你有做皇帝的本事?”

李豫激动得浑身轻颤,他定了定神,挂上谦卑恭敬的微笑:“儿臣不敢。”

“儿臣自知才疏学浅,定会向朝中大人多加请教。儿臣愿效仿太宗,选贤举能、虚心纳谏、睦邻安边、勤政爱民。”

这段话听得石潭边的文臣们通体舒畅,纷纷点头。

“少来这些虚头巴脑的。”李世民不耐烦地打断了李豫的“官话”,示意他来点实在的。这种套话奉承下大臣自然可以,但对李世民而言,终究还是无趣了些。

李豫顿了顿,乖顺地一转话锋,平静继续:“正如仙人所言,至德元年,也就是756年,父皇于灵武即位,儿臣随即担任天下兵马元帅,负责调度朝中诸将。当时灵武之地,朝廷草创、军士寥寥,是儿臣推心示信,招怀流散。直到彭原时,儿臣已经募兵数万。”

石潭边的武将们对视一眼,点了点头。

李豫不紧不慢,还在继续:“至德二年,儿臣与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等人从凤翔出发,于香积寺与叛军决战,最后斩杀六万叛贼,成功光复西京。此后,儿臣仅在长安镇抚三日,随即率大军东追叛军,一鼓作气,接连克复陕州多地,最终光复东都。”

众人眼睛一亮,无不狂喜。

唯有李亨不满地哼哼:“那也是孤给你机会,你才能领兵。”

听到这种荒唐话,李豫面色不变,两颗漆黑的眼珠转向李亨。

他直勾勾盯着李亨看了许久,只把李亨看得毛骨悚然。就在一旁的大臣都感觉有些不对时,李豫这才勾唇一笑,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父皇所言甚是。”

言罢,他的笑容骤然变得阴森诡异,当着众人的面,他伸手捧过一只锦盒。

这锦盒长宽约莫七八寸,有人小臂那般高,总体来说倒也不大。见众人面露疑惑,李豫笑意越深。他拍着锦盒,神情是难得地兴致勃勃:“其实儿臣最大的功劳,应该是这个。”

说话间,他慢条斯理地解开扣子、掀开顶盖。众人急不可耐地探头望去,却不由倒抽一口冷气——

盒子里的东西,竟是一颗人头!

李豫像是看不到众人脸上的惊恐和嫌恶,自顾自地伸出手。

他先是轻轻拂去那人头上干涸的血垢,然后才慢条斯理地握住头颅顶上那堆黏在一起的头发。李豫试了试力度,似乎觉得可行,这才一用力,将整颗头颅如拔萝卜般提出。

石潭边有人发出干呕声。

举着人头的李豫好似充耳不闻。他微笑地提着人头,又小心地调整角度,将手底那张死不瞑目的面孔转向众人。

李豫像是看不到李亨那惨白的面色,语调温和:“父皇,这是儿臣献给您的礼物。本以为只能放在您陵寝前祭奠,想不到今日竟能让您亲自看到——真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父皇,您喜欢吗?”

众人不由望向李亨。

被点到名的李亨一个激灵,差点摔进石潭。他匆匆扭头,毫不掩饰自己脸上的震惊和厌恶。

“李豫,你疯了?孤根本不知道这是谁!你胆敢拿人头威胁孤,孤要杀了你!”

李豫笑容不变,将人头往前递了递:“父皇,您再仔细看看。您最恨他了,听说您死的时候还在念他的名字……儿臣昨日刚杀了他,好不容易替您报仇,父皇,您不喜欢吗?”

李亨强忍恶心打量:这颗人头看上去五十来岁,想必平时养尊处优,就连耳垂都饱满圆润,唯有一双颧骨高高凸起,显得无比刻薄寡恩。再往下看,人头嘴巴大张,里面的舌头早已不翼而飞,唯独血淋淋的一截断根躺在齿列中间,狰狞可怖。

“你、你们看孤做什么?孤根本不认得那个头!”

见众人眼神复杂地望着自己,李亨又急又惧,踉跄着远离石潭,不肯再看。而他身后的武将们看惯生死,虽然被突然出现的人头吓了一跳,但他们很快回过神,开始细细观察:

“面白无须,嘴上没毛,八成是个阉人。太子殿下,您看看这是不是李辅国的头?”

“对不上年纪。”有人摇摇头,否决了这个说法:“李辅国已在太子身边伺候多年,太子不可能认不出来。”

听到这个名字,李豫面色一沉:“不是李辅国。”

他像是恨极,就连一直谦卑的自称都不知不觉地开始改变,陡然从“儿臣”变回了“朕”:“李辅国恣横不逊,自持有定策之功,竟敢要朕称他为尚父。如此老贼,朕五六年前就命人将他乱刀砍死,将其尸首碎尸万段。”

李亨一怔,居然又凑回到石潭边:“当真?”

“自然。”李豫冲李亨笑了笑:“对了父皇,那个女人……嗯,算算时日,她现在应该还是您的良娣。她图谋不轨,害父皇受惊仙逝。朕后来将她贬为庶人,幽闭处死。”

李亨面露快意,满意地点了点头。

或许是李豫做的这一切让他心情舒畅,李亨竟然开始重新打量人头,好奇道:“那这人是?”

“鱼朝恩。”李豫这次没有卖关子,冷着脸道:“昨日夜宴之后,朕命人将他缢杀。说来倒巧,朕本想过几日将他的人头奉到父皇陵寝前,可今日仙人相助,令朕重新得见父皇。父皇——李辅国、鱼朝恩、张良娣,朕一个都没有放过!”

听到这里,李隆基眼神闪烁了一下:“冬郎,你的意思是,你解决了宦官和外戚问题?”

“是,儿臣正是此意。”李豫将头颅塞回了锦盒。

李豫将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自诩胜券在握。他勾起得意的微笑,将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等待着太宗的最后决断。

李世民一直没有说话。就连突然见到人头时,他也不过微微挑眉。对他这种征战南北、戎马出身的皇帝来说,区区人头,不值一哂。真正让他感觉玩味的,倒是李豫的手段和心机。

先是标榜战功一事,李豫只言光复两京,却对安史之乱何时结束、如何结束的事情只字不提。再是拿人头震慑李亨,众人惊惧之下,话题自然而然被李豫牵着走。李豫轻描淡写地点出三人下场,既威胁、讨好了李亨,又水到渠成地暗示众人自己解决了玄肃二宗留下的烂摊子,成功收服人心。

他这个后世孙,嘴上倒是有点本事,可惜就是谎话连篇。

李世民没有忘记刚才天幕放映的“文宗甘露之变”,更没有忘记月兮说的那句“代宗时宦官典掌枢密,德宗时宦官掌控禁军,而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

一颗人头证明不了什么,不过扬扬止沸而已。

杀掉边令诚,又有李辅国;杀掉李辅国,又有鱼朝恩;杀掉鱼朝恩,又会出现的新的权阉。宦官之祸,根本没有被解决,甚至极有可能在李豫一朝愈演愈烈。

见太宗深色莫名,迟迟不语。天宝众人对视一眼,最后还是郭子仪款步上前。

李亨和李隆基自然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但两人对李豫也颇为中意,便也没有阻拦,任由郭子仪一路走到石潭边。

“太宗。”郭子仪恭敬行礼。

李世民瞥了一眼兴奋难抑的李豫,缓缓转向郭子仪,语气喜怒不辨:“你们中意他?”

郭子仪敏锐地感觉到李世民似乎话中有话,他谨慎地不再开口,只是将头低得更深。

“再等等吧。你们的冬郎既然能呆一个时辰,不如先陪朕看会儿天幕。仙人已经说到763年了。763……安史之乱已经八年,是时候结束了吧?”

【763年,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走到了尾声。762年十月,唐军与史朝义的叛军在洛阳城北决战,唐军大胜,叛军败走范阳老巢,史朝义吊死在河北滦县的树林中,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安史之乱正式宣告结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