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 2)

换任何一人这样说话,李隆基都会大发雷霆。唯有在面对杜甫,这位被仙人格外欣赏的诗圣时,李隆基才会刻意收敛自己的脾气。

见杜甫开口,李隆基勉强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躲在人群后靠近石潭。

【你好,我是李世民,来自贞观年间的皇帝一枚呀~点击通过好友申请,快来和我一起视频连麦吧~】

看到那“李世民”三个大字,李隆基只觉眼前一黑,他下意识抬手挡在额前,自欺欺人般躲在垂落的长袖后,眼神闪躲游移,就是不肯去看水幕。

“圣人,你要通过申请吗?”

李隆基的逃避被众人看在眼里,但邓景山并不准备给圣人留面子。他大咧咧地上前指着水幕上的好友申请,语气颇有种看好戏的意味:“圣人,您素来以太宗为榜样,这次太宗愿意亲自见您,简直是天大的福气啊!”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李隆基无言怒视。

要啊,您敢给,臣就当真敢要!

邓景山泰然自若,嘴角挂着忠臣才有的自信笑容。

李隆基愤愤收回与邓景山对视的目光,怒斥道:

“假的!这绝对是假的!”

李隆基倒退三步,直到看不见水幕上的那行字,他才终于放下手臂,色厉内荏地环顾众人:“太宗仙逝多年,正于昭陵安寝,这绝对是有人在装神弄鬼!”

“圣人,可仙人刚才也说了,观众可以添加好友、私下交流,说不太宗也正在仙宫听讲,想给我们指点一二呢?太宗德高望重、英明神武,若能得太宗亲自指点,应付安史之乱想必是手到擒来!”

那朕更不能通过了!李隆基在心头无声咆哮。

这要是假太宗,李隆基确信自己三言两语就能把骗子揭穿,毕竟想冒充自己祖宗,还是当过皇帝的、堪称千古明君的祖宗,这难度堪称大海捞针、飞天摘月。

但怕就怕,这来的不是假太宗,而是真祖宗!

要是太宗真的在看水幕,他看到了自己做的那些荒唐事……李隆基光是想想,就觉得自己大限临头,命在朝夕。

绝对不能通过!

假的不行!真的更不行!

下定决心的李隆基清了清嗓子,振振有词:“这绝不可能是太宗!太宗怎会用这种语气说话?居然有人敢装神弄鬼、欺辱于朕,朕是不会上当的!朕不通过!”

言罢,李隆基毅然拒绝了来自李世民的第一次好友申请。

「贞观年间」

“很抱歉,李隆基拒绝了您的好友申请。”

“拒绝理由:装神弄鬼,把太宗语气学像了再来骗朕!”

李世民不可置信地瞪着铜镜:“他、他拒绝?这小畜生竟敢拒绝朕?”

“咳咳,圣、圣人,这个申请语实在古怪,不像圣人您的语气……咳咳,玄宗拒绝也是应、咳咳、应当的。”

程知节拼命压抑胸腔里的笑声,沉闷的声音伴随着古怪的咳嗽,就像是冬天打旱雷,让人不禁侧目。

好在周围闷笑的人不止他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在忙着调整自己表情。程知节一说完,似乎也意识到自己掩饰得并不好,他捅了捅身边笔走龙蛇的褚遂良,示意他想想办法。

褚遂良瞥了他一眼,自顾自地落笔。

他不懂安慰人,却能轻而易举让圣人更加崩溃。

果然,李世民反应极大,几近惨叫出声:“登善,这个不要记下来啊!”

“再、再让朕试一次!”李世民试图去夺褚遂良面前的起居注,魏徵却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正好插在两人中间。

“圣人。”魏徵露出一个假笑,清了清喉咙。

“等等!爱卿先别说话,这次是朕莽撞了!”李世民怀抱铜镜,向周围偷笑的老臣们发起求助:

“爱卿们,只剩两次申请机会了,快帮朕想想怎么写申请语!”

“圣人,不急。”长孙无忌捋了捋胡须,指向头顶:“圣人何不先看天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李世民应得很爽快,他将铜镜递给程知节,抬头的同时面上不由浮现冷笑:“朕也想看看,他们还能荒唐到何种程度。”

第18章 【纪实诗】杜甫石壕吏

【公元758年,邺城一战后,史思明绞杀安庆绪,谮位称帝。而大唐军心散乱、元气大伤。为了补充兵力,唐军只能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而此时,杜甫刚好从洛阳出发前去华州就职,一路上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下的百姓生活,于是在759-760两年间写下组诗“三吏”、“三别”。】

【“三吏”写“征兵的差役来抓壮丁”,所以用一“吏”字作为组诗标题,按照杜甫西行路线,先后当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不知孰先孰后,用一“别”字反映人民苦难。我们通常依据境遇之悲惨程度,将其排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伴随着月兮的声音,诗句在天幕上一行行出现。

看到这一句句辞简义赅、响悲意苦的诗句,众人不约而同想要提笔抄录。

文人才子想要品读诗圣的文辞,王公贵族则想琢磨未来的走向,一时间,识字会书的读书人各个目不转睛、争分夺秒,只恨眼不够看、手不够快。

与笔走龙蛇的读书人不同,大部分百姓只是静静望着那蚊蝇般的黑色小字出现又消失,脸上的表情大多是茫然的惊奇。

见村头老书生在沙地里又蹦又跳,一会儿捶胸顿足,一会儿手舞足蹈,乡亲们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默默围了过去。

老书生手上拿着一根细长的木棍,脚边沙地里密密麻麻画满了凹坑划痕。那些划痕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而老书生就被这些凹坑包围着,痴狂地在沙面上奋棍疾书。

“老秀才,你——”

“站住!别动!”

村民对望一眼,有人好心地准备上前照看老书生。他才提起腿,就听到老书生一声暴喝,如同看到了偷麦的肥鼠,两眼瞪得像铜铃,一眨不眨地盯着他停滞在半空的脚掌,眼神严厉恐怖。

“退回去!退回去!”老书生脸庞紧绷,声音是难得一见的威严郑重。

村民小心收回了脚,又被围观的乡亲拉扯着连退数步。

见沙地上的文字没被踩坏,老书生的脸色总算舒缓了些。他蹲下身,爱惜地抚摸着脚下粗糙的砂砾,用树皮般的手指顺着凹陷的划痕,不断描摹刚刚画出的文字笔锋:“这是宝贝、这是字、这是诗……不能踩字!”

听到“字”,村民们面色一变、肃然起敬。

他们敬畏地看着沙地上的凹陷与划痕,刚才差点踩平文字的村民更是心有余悸,他咽了口唾沫,颤着声音问道:“这是刚才天上的天书吗?”

“这是诗圣杜甫的诗。”男孩把手指从嘴里拿了出来,含含糊糊地补充。小孩子记忆力更好,而且不用干农活,所以他听得也更认真。

“什么新婚、垂老、无家……听起来倒像是俺们过的苦日子。诗圣这是给俺们写的诗吗?”一个男人顺脚踩死了地里的害虫,颇感兴趣地接过话题:“读书人竟肯为俺们这种贱民写诗?”

老书生背手起身,他欣赏着沙坑里的诗句,感慨万分:“何为圣?圣者,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眼底有民,为百姓作诗,这才是真正的诗圣。”

“老秀才,那你给俺们讲讲诗圣到底说了什么呗?”男人拍拍身边的男孩脑袋,将他往前推了推:“让俺儿子学学!”

“民生多艰。”老书生叹了口气,爱怜地看了眼咬手指的男孩,将木棍戳向左边:

“这首《垂老别》,写得一对老人的遭遇。子孙都已战死,只剩下这对孤苦伶仃的老夫妻。现在前线人手不够,没牙的老翁也要被迫上战场。老头子深明大义,拐杖一扔,颤巍巍地出门当兵。临别之际,他听到屋里传来老妻的悲哭,她追出家门,含泪嘱托他要多穿衣、吃饱饭……”

“老爷爷活不下来的。”男孩童言无忌,他看着面露悲伤的大人,奇怪道:“老婆婆不知道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