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孟津之战”与“梁东之战”16(1 / 2)

董卓虽然做好了前往关中地区,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准备,但并没有放弃对反董卓联盟的攻击。

反董卓联军的河内太守王匡,派遣手下韩浩,率领泰山兵屯兵于黄河渡口孟津。

王匡则率军在河阳津驻守。

在汉灵帝迫害士大夫阶层的党锢时期,王匡和他家乡泰山的一众名士,都是反对宦官的党人。

年轻时的王匡与当时清流派名士蔡邕交往密切。

在当时士大夫眼里,大汉祸乱的根源在于宦官集团。

匡扶汉室,是所有包括王匡在内的士大夫心中的“大义”!

王匡参与了剿灭宦官集团的战斗,带着士兵冲入皇宫之中,和袁绍曹操一起杀光了所有的太监与宦官。

原以为杀光宦官集团之后,天下就得以太平,谁知道又冒出个董卓乱政!

王匡义不容辞地又加入反董卓联盟,跟着袁绍一起反董。

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王匡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一切。

前不久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袁绍投诚。

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令王匡把他们打入牢狱。

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但王匡依然毫不留情地将胡母班与吴循、王瑰等人斩首。

在反对董卓方面,袁绍、袁术、王匡都做到了舍弃亲情。

袁绍袁术家族被灭族,王匡亲手斩了自己的妹夫。

王匡手下韩浩也一样,他的舅舅杜阳时任河阴县令,被董卓抓住,董卓以此为要挟,韩浩严词拒绝。

看到盟军没有人接受自己的招降,董卓恼羞成怒,亲自领兵驻扎在洛阳城东面的上林苑,准备攻击王匡部。

在董卓谋士的李儒和贾诩的建议下,董卓派遣一小部分手下,从黄河沿岸孟津渡口西边的平阴县洋装进攻。

王匡果然上当,派遣韩浩带兵堵截。

王匡部兵分两路,一部由韩浩前往西边平阴县,一部分仍由王匡带领驻扎在河阳津。

董卓在王匡上当之后,带领主力悄悄从平阴县和河阳津之间的小平津渡河。

小平津是当初十常侍挟持汉少帝刘辩逃跑的路线,也是武王伐纣时经过的地点。

董卓路过此处,感叹此处为自己的福地。

当年董卓就是在这里护送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到洛阳,拾到了第一桶金。

董卓也常常自比周武王、周文王,来到当年武王伐纣的遗址,更是得意非凡。

王匡做梦也没想到董卓绕到了自己的西北方向。

董卓这么做就不仅仅是想击败王匡了,而是想打歼灭战。

绕到王匡部背部后,王匡部的退路就被截断。

这个时候王匡部兵力已经一分为二,韩浩这支回兵救援也来不及了。

在王匡发现上当后,明知后路被截断也毅然决然地下令进攻。

然而祭神官吟唱战歌的时候,开口还没几句,就被一箭封喉。

董卓的铁骑是如此强悍,犹如狂风扫落叶。

王匡眼看自己从家乡带来的泰山兵一个个倒在铁蹄之下,内心绝望万分。

泰山兵一个个忠勇无比,拼死抵挡住董卓的铁骑,为王匡脱身争取了时间。

董卓部把剩余的泰山兵和回防的韩浩团团围住。

董卓亲自领兵追击王匡,王匡此时是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由于身体太胖,加之穿戴有厚实的盔甲,董卓的速度慢了些。

董卓故作关心地对前面死命奔逃的王匡呼喊到:

“王匡老儿,稍歇一歇!”

王匡虽然年迈,此时逃跑的却比风还要快,头也不回,气急败坏地道:

“董卓逆贼,我定会回来,与你决一死战。”

董卓看实在追不上,勒马回到战场。

数千名泰山兵都被绑的严严实实,董卓冷冷地看了他们一眼。

“全部沿着黄河岸边,绑在树桩上,注意,一定要头朝下!”

董卓满意地欣赏着黄河沿岸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树桩。

这些被树桩绑着头脚倒立的泰山兵,现在是如此绝望。

这条黄河哺育了他们成长,如今他们却在岸边,自己的家乡被丧心病狂的董卓虐杀。

董卓和手下数万铁骑,在黄河岸边,就像一个个恶鬼,注视着即将被“倒点天灯”的泰山兵。

董卓一挥手,这数千名泰山兵就在黄河沿岸,在凌冽呼啸的寒风中被一起点燃。

黑夜见证了这悲惨的一幕,黄河也悲戚地呜咽着。

忽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董卓却哈哈狂笑起来,向着苍茫天地狂呼:

“天下还有谁不服?”

“孟津之战”王匡惨败。

反董卓联军继荥阳血战后再次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徐荣、李蒙带领的一支部队正从正面直扑南阳的孙坚部。

“梁东之战”即将打响。

南阳联军部队的统帅是袁术,孙坚是袁术的先锋。 孙坚领兵的数万将士都是能征善战之辈,手下还有祖茂、李旻、张安、李延等猛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