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换防(二)453(2 / 2)

韦介伯和严宽同时点头。

“如果我不在城里开枪放炮,民众会不会出手?”莫敌再问。

严宽摇摇头,说:“庐江县政府有规定,城里谁都能去,只要进去不杀人放火就行。王宪林的二营在里面,大多数都是黑衣黑裤白边孝帽配警棍,背枪的没有几个,因为他们知道凌县长的规矩。凌县长这个人,不管你姓赤姓蒋还是姓汪,只要你照他的规矩来,该给多少军费一分不少,不照他的规矩,他就发难,他的杀手锏就是民众。 ”

呵呵呵呵,莫敌笑了起来,这个凌前锋,还真是个人才,这份本事不小,难怪敢拆庐江千年城门楼子。

“如果是这样,我就要跟严营长商量个事了,这回还真要借助一下你们。”莫敌说。

“敢不奉命,旦听吩咐。”严宽站起肃立。

“我把你们十人一行用绳子绑住,排三行,做**墙,后面跟着我们的人,表面上看我们人的枪口是对准你们,实际上是从你们的肩头对准城里的人。我们不放枪,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企图放枪的人。我们与民众无扰,符合凌县长的规矩走进庐江城,以最快的速度包围警察局和县政府,把王宪林和凌前锋掌握到我们手里,从而拿下庐江。”莫敌摆了摆手,阻止了严宽的说话,继续说:“占领庐江后,你的人的去留有三个选择,一是自由离开,去向随意,绝不为难,二是自由留下,成为庐江城民,三是全体举义加入我军,成为我军一部。”

“我选择第三。”不等莫敌说完,严宽就大声说。

于是,进攻庐江的作战正式开始。通过严宽的介绍,莫敌总算对庐江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庐江城北城墙保留得比较好,有城门楼子城门洞,西边南边的城墙全部拆除可防城河仍然在,四大码头仍然龟伏在防城河边,每日南下缺口北上合肥,是庐江的经济通道。只有东边,城墙全部拆除,护城河也基本填满,与外界联为一体。莫敌和他的卫队以及行动不便的伤兵留在老绿林,暂时成了老绿林的留守部队。梁宜生带着414团一营和二营,随严宽从东部进入庐江城,要求把东边的出入口全部封锁。至于韦介伯,则带着三营,绕到庐江南部通向缺口方向的必经之路上设伏,按照莫敌的估计,王宪林面对大军,一定不会力挡,而是选择离开庐江,他只有一条路,就是与散在庐江南部的五个排汇合,这样就会很轻易的落在韦介伯的埋伏之中。死活不论,最好是死,这是莫敌给韦介伯的要求。莫敌知道这个王宪林,是王占林的弟兄,是个死硬的家伙,不会投降,因此不必为他的生死担心。

望着前面的人墙,梁宜生乐不可支,他本来要求去打埋伏,结果被韦介伯笑话了,太胖,走得太慢,这种体格,冲锋陷阵可以,穿插迂回就免了,笨多!能够想出这种屎计,梁宜生对莫敌的崇拜又向上升了一格。严宽手下能够行动的人加上几个轻伤员,凑足了一百五十人,三十人一组,分了五组,他们自己嘻嘻哈哈的把绳子在自己的手臂上绕了几圈,就成了三道人墙。每道人墙的后面跟着414团的一个连,相比起轻松自如的建国军士兵,414团这些战士倒是显得有点拘谨。

五路大军,齐头并进,由之前对庐江极度熟悉的严宽设计线路,一举把庐江东部的所有进出口全部封闭。与此同时,138师野补团也出现在庐江西边,他们在绣溪河停下了脚步,不再向城内进发,也不允许城里的人出入,封锁了庐江西面。

东有414团,西有野补团,王宪林没有三头六臂,他匆匆忙忙跑去与凌前锋交涉,要求凌前锋发动民众,采用人海战术对来犯之敌进行封堵。凌前锋摇摇头,还是那句话,如果对方先动枪,民众自然会蜂涌而至。言下之意是如果你王宪林敢先动枪,民众同样也会把你围得水泄不通。

王宪林无奈何,在414团和野补团的合围还没有形成之前,回到丁家池边的警局,带着南京来的县党部主任和一众手下,往南朝黄陂湖方向火速撤退。他虽然有心一战,可也无力回天,上午,东边的老绿林打了许久,也接到了一营的求援电报,近中午的时候,枪炮声停了,有探子回报,东绿林已经失陷,一营全体落入敌手。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知道这座庐江城难保。这两年,庐江的经济飞速发展,拆除了城墙后的庐江,如同换了一个地方,仅是城中的税收就足可供应王占林一个团的生存。县长凌前锋官声远扬,深得民众敬重。他的警局,说白了就是县衙的一条看门狗,同时也掌握县府的收支情况,每月分走自己应得的粮奉,不仅他不敢违凌县长的号令,就是王占林,也不敢对凌县长阳奉阴违。

送走了王宪林,县长凌前锋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告诉身边的秘书:通知政府所有人员,走出县衙,走出牌楼路,去老朝阳门口见见新朋友。

庐江城不攻自下,把梁宜生乐得口水流了一地,可朝阳桥头的凌县长大驾,却弄了他一个惊惶失措。带着三个营长来到凌县长面前,梁宜生自我介绍之后就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连忙派人回老绿林去请莫敌来应付。看到面前四人的奇怪组合,庐江县的县长大人凌前锋乐了,一个138师的参谋处长带着两个国军的营长一个建国军的营长,这是什么情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