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大明宏图,紫禁荣耀103(1 / 2)

夜色已深,朱元璋的书房内灯火通明,烛光摇曳中,宇文轩、麻震天、刘伯温以及新任的科举改革倡导者赵文围坐一堂。窗外偶尔传来几声夜鸟的啼鸣,与室内热烈的讨论声交织成一幅别样的画面。

赵文手持一卷竹简,神色凝重而坚定:“陛下,臣以为,科举制度虽为我朝选拔人才之基石,然历朝以来,多偏重理论而轻实践。今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亟需既有学识又具实干能力之栋梁。因此,臣提议科举改制,增设实践考核环节,使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选拔出能为我大明效力的真才实学之士。”

朱元璋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赵卿所言极是,科举若只重文墨,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然改制非小事,需慎之又慎,诸位有何高见?”

麻震天沉吟片刻,道:“陛下,臣以为,改制可先从地方试起,设立‘实践营’,让考生参与地方治理、农耕改良等实际项目,由地方官员及专业人士评定其表现,作为科举录取的重要参考。如此,既可避免一刀切之弊,又能逐步积累经验,为将来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宇文轩点头赞同,补充道:“此外,还可设立‘才俊榜’,对在改制中表现突出的考生进行表彰,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实践,形成崇尚实干的社会风气。”

刘伯温抚须微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此计甚妙。科举改制,不仅能广开才路,更能引导士子风气,使我朝文风昌盛之余,亦不乏实干之才。此乃强国富民之根本也。”

次日,朝堂之上,赵文的科举改制提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保守派官员担忧此举会动摇科举制度的根基,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此乃顺应时势,强国富民之良策,力挺赵文。

“科举自古重文轻武,岂能轻易更改?”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出来,言辞激烈。

“非也,时移世易,科举亦应与时俱进。”赵文毫不退缩,据理力争。

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朱元璋缓缓开口:“诸卿勿争,科举改制乃大事,需从长计议。朕意已决,先在应天府试行赵卿之提案,待有成效,再行推广。”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皆知,皇帝的决定已无可更改。

数月后,应天府郊外的“实践营”正式建立。来自四面八方的考生汇聚于此,他们不仅要完成传统的文试,还要参与农耕、水利、治安等多方面的实践考核。

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一位名叫李慕白的年轻考生脱颖而出。他虽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对农耕技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实践营中,他不仅成功改良了当地的水利设施,还提出了多项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深受地方官员和农民的赞誉。

与此同时,麻相、墨舞、云幻等暗影阁成员也暗中观察着这些考生。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或潜入民间收集情报,或潜入实践营暗中评估考生的实际能力,为宇文轩和麻震天提供着宝贵的参考信息。

在紧张的实践考核中,苏晴晴作为军医和卫生专家,也时常被邀请至实践营,为考生们提供医疗支持。她不仅医术高超,更有一颗温柔细腻的心。每当有考生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他们身边,用她的医术和关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李锋作为战术指挥官,虽然不直接参与科举改制,但他对赵文的提案深表赞同,并时常与苏晴晴探讨如何将这些现代军事思想融入到大明的治国理政之中。两人彼此支持,相互鼓励,在共同的理想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

而麻相与云幻之间,则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欣赏。麻相精通诗词,云幻则勇武非凡,两人一文一武,互补短长。在多次的合作中,他们逐渐产生了深厚的友情,甚至超越了普通的同僚关系。

随着科举改制的深入进行,实践营中的才俊们纷纷崭露头角,为大明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另一边,李文忠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农业复兴计划。他深知,粮食乃国家之根本,只有稳定了农业,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农业复兴之路并非坦途。李文忠在推广新式农耕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农民的抵触情绪、土地的贫瘠、天灾人祸的频发……每一个问题都考验着他的智慧和决心。

“文忠兄,你可有把握?”在一次深夜的密谈中,麻震天关切地问道。

李文忠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只要心中有民,手中有策,何愁大事不成?待我他日归来,必让这大明江山,遍地金黄!”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李文忠已身披薄衫,脚踏泥泞,站在一片荒芜的田埂上。他的目光穿透了薄雾,望向远方那片亟待复苏的土地。身旁,麻震天与麻相并肩而立,两人的神情同样凝重而坚定。

“兄长,这田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我们的担子不轻啊。”麻相低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李文忠微微一笑,转身望向两人:“正因如此,我们才需更加努力。农业乃国家之根本,若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大明何愁不兴?”

午后,李文忠一行人走进了一间简陋的农舍。屋内,几位老农正围坐在一起,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迷茫。见李文忠等人到来,他们纷纷起身,眼中既有好奇也有戒备。

李文忠上前几步,诚恳地说:“乡亲们,我是李文忠,奉陛下之命前来推广新式农耕技术。我知道大家心存疑虑,但请相信我,这些技术定能让大家的收成翻倍,日子越过越好。”

老农们面面相觑,半晌无人应答。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李大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田的,突然要改,我们心里没底啊。”

李文忠理解他们的担忧,他耐心地解释道:“我明白大家的顾虑,但请相信,改变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会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操作。只要大家愿意尝试,我保证,今年秋天,你们定能收获满满。”

次日,李文忠在一片荒废的土地上开辟出了试验田。他亲自下田,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从翻土、播种到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麻震天和麻相则在一旁协助,同时观察并记录着新技术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验田中的作物逐渐茁壮成长,与周围的荒芜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开始纷纷效仿,将新技术应用到自己的田地里。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大地。李文忠冒雨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们如何排水防涝,保护作物。他的身影在雨中显得格外坚毅,仿佛一座不可动摇的山峰。

雨过天晴后,李文忠疲惫不堪地坐在田埂上,望着那片虽然受损但仍顽强生长的作物,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场雨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让农民们看到了新技术在逆境中的生命力。

转眼间,秋天到了。试验田中的作物迎来了大丰收,金黄的稻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辛勤耕耘的人们致敬。农民们欢天喜地地收割着作物,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李文忠站在田边,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农业复兴之战虽然艰难,但他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回到京城,李文忠在朝堂上向朱元璋详细汇报了农业复兴的进展。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激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文忠啊文忠,你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你此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啊!”

正当农业复兴如火如荼之际,常遇春却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护航大明商业的繁荣。他深知,商业的兴盛对于国家的富强同样至关重要。然而,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呢?

夜幕降临,常遇春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灯火阑珊的市集,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一场新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一次,他们将用智慧和勇气,为大明的商业繁荣保驾护航。

晨曦初破,北国的寒风依旧凛冽,一条蜿蜒的商路穿越山川,连接着大明南北。然而,这条本该繁华的商道上,却笼罩着一层不安的阴霾。盗匪横行,商旅心惊,南北贸易受阻,经济萎靡不振。

常遇春,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此刻却换上了便装,混迹于商队之中,亲自探查这背后的黑暗。他的眼神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之处。

夜幕降临,商队在一片密林边缘扎营。常遇春与王胖子、鬼宇、柳毒姬等人暗中布下天罗地网,准备给盗匪们一个“惊喜”。

“胖子,你负责东面,鬼宇西面,柳毒姬,你的毒烟准备好了吗?”常遇春低声部署,每个字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着一声令下,盗匪们果然如期而至,却未料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柳毒姬的毒烟弥漫,盗匪们顿时陷入混乱,而王胖子与鬼宇则趁机前后夹击,笑声与惊呼交织在一起,增添了几分荒诞与紧张。

关键时刻,常遇春如一道闪电般冲进敌阵,手起刀落,盗首应声而倒。其余盗匪见状,纷纷弃械投降,商路上的阴霾一扫而空。

次日,常遇春在商队和百姓的簇拥下,宣布了一系列整顿商路的措施:增设驿站,加强巡逻,严惩盗匪,同时减免部分商税,鼓励贸易往来。这些举措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南北商路,商人们纷纷赞誉,民心所向,经济逐渐回暖。

夜深人静,常遇春与麻震天、宇文轩等人围坐在营火旁,商讨着更深远的战略。

“常将军,此次整顿商路,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经济问题,更是为大明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麻震天语气沉稳,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没错,但商路只是开始。”宇文轩接过话茬,目光深邃,“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让大明的国力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常遇春点头赞同,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远不止于此,但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正当众人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他们的思绪。一名信使策马而来,带来了冯胜的消息——他已成功护送一批珍贵古籍返回京城,并着手筹备文化复兴计划。

“冯将军真是雷厉风行啊!”王胖子笑道,语气中既有敬佩也有期待。

“是啊,文化乃国家之根本,冯将军此举,意义非凡。”麻相补充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宇文轩微微颔首,心中已有了计较。他知道,随着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大明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而他与麻震天等人,正是这盛世背后的推手。

夜色渐浓,营火摇曳,众人的身影在火光中拉长。他们或坐或立,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常遇春望着远方,心中默念:“大明,你的崛起,将由我们来见证。”

而在不远处的京城,冯胜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文化复兴计划,一场关于知识与智慧的盛宴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一切,都只是大明崛起之路上的一个缩影,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正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征服。

月华如练,洒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古籍阁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与墨香。冯胜,这位温文尔雅却意志坚定的文臣,正亲自监督着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工作。他身穿一袭素色长袍,手持竹简,目光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无限敬畏与渴望。

“每一卷古籍,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大明文化复兴的基石。”冯胜轻声对身旁的助手说道,语气中满是坚定与期待。他深知,文化的繁荣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而古籍的保护与传承,则是这一使命的关键所在。

此时,宇文轩与麻震天悄然步入古籍阁,他们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却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现代与未来的气息。宇文轩环视四周,心中暗自赞叹冯胜的远见卓识,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现代的知识管理体系引入这古老的国度。

“冯大人,我等此番前来,不仅是为了协助军事改革,更希望能为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宇文轩拱手行礼,言辞诚恳。

冯胜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宇文公子高义,我冯某感激不尽。若能得二位相助,我大明文化复兴指日可待。”

次日清晨,国子监内人声鼎沸,学子们纷纷涌入讲堂,期待着今日的课程。冯胜与宇文轩、麻震天一同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心中满是感慨。

“今日,我们不仅要讲授儒家经典,更要引入一些现代的思想与知识。”冯胜宣布道,他的声音在讲堂内回荡,引起了学子们的阵阵议论。

宇文轩接过话茬,他利用自己渊博的现代知识,结合历史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科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概念,让学子们耳目一新。麻震天则在一旁补充,用生动的战例和军事策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子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

讲堂内,时而传来学子们的惊叹声,时而陷入沉思的寂静。这一刻,仿佛时间凝固,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夜幕降临,京城的街头却并未因此而沉寂。相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市集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市集上,各式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从古籍善本到书画艺术,从手工艺品到科技小物,应有尽有。

宇文轩、麻震天与冯胜穿梭于市集之中,他们与摊主交流、与市民互动,将现代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让这场市集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意。鬼宇、王胖子与柳毒姬也不甘落后,他们或幽默逗趣、或机智应对,为市集增添了不少欢声笑语。

“看!那是用现代技术复原的古代兵器模型!”一个孩童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兴奋地喊道。那摊位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兵器模型,不仅制作精良,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