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师门(1 / 2)

母亲的布局铭艳也不是不知道,她就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大事能够让她这么重视,甚至连父亲和她未曾谋面的大哥都被调动起来了。

还好,在这儿也前前后后呆了几个月,原主的情报网也摸底的差不多了,干脆利用这个契机四处安插,但为免误伤,铭艳在请安的时候还是有意无意透露出香港情况。她不知道母亲有没有听懂,反正父亲倒是明白了个大概。铭艳在母亲身边放人保护的时候,他倒是放了水,还反手讲自己的情报网也一并共享给了铭艳。

安排完一切后,三月初一的大日子也快到了,铭艳和父母也好好休息,准备给这位铭艳“未曾谋面”的师父庆贺生辰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拜师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拜师礼前,要先请引师、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再写拜师帖,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参加者除师父和拜师者,主要是门内叩头弟子和亲友为证人。拜师的完整程序有:

挂师祖和师爷画像,摆香案,由师父向师祖和师爷上香、上表,行三跪九叩大礼,奏告祖师和师爷,吸纳弟子,该派传承有人;然后师父端坐于旁侧特设的座位上,而不是正位、正座与师祖和师爷画像并列。拜师弟子跪于师父面前,听司仪介绍弟子的情况;弟子顶帖拜师,将拜师帖举过头顶,双手向师父呈上,并面对师父行三叩首大礼;弟子为师父献盖碗茶,名为改口茶,即从今以后改称师父,师徒互赠信物,弟子递上红包以图吉利,师父回帖并送徒弟礼物,如:书、画,练功器物等;师父训话,赠语和加勉,宣布门规,教诲徒弟尊祖重德,勉励徒弟先做人后做事,学艺要刻苦等。师父再率领新入门的弟子向祖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师父的名义设宴,请全体参加者。拜师仪式结束。

举行拜师仪式后,徒弟就入了师门,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师父对爱徒要精心传授技艺,弟子对师父要尊敬如父并侍奉,称师父的夫人为师母。日常遇到师父和师父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弟子要主动前去;每到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师父,在心不在物。弟子如果取得成绩,都要一一向师父汇报。送礼,表示自己没有忘记师父的栽培之恩,这叫报师。

拜师礼,传统的拜师礼仪,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门弟子与已入门弟子,师母等人一起参加。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早在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