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裴玄出场(三更合...16(1 / 2)

十来平的厨房呈细长型,右边墙壁上开了两扇窗子。

窗子外是夏家房子的墙壁,两面墙之间就离着几十公分。

所以窗子虽然大,厨房里的采光却并不好,白天做饭一定要开着门才行。

左边墙边是柴火灶,右边靠窗摆了张桌子和两口蜂窝煤灶。

姜向北看肉沫剁得差不多,右手拿刀把菜板边上的姜末赶过来混合到肉里。

两只手两把刀,继续咔咔地剁着肉。

“彩霞,帮我拿下葱。”

夏彩霞站旁边一动不动,只是转头朝灶台前傻乎乎愣着的姜成军说:“成军哥,拿葱。”

为什么不使唤就在碗柜边的姜向南,问……就是不敢。

“妹!你啥时候学的做包子?”

碗柜上陶盆里有一团正在发酵的面团。

两把菜刀上下翻飞,一整块刚换回来的后腿肉眨眼间变成了肉沫。

要不是亲眼看着姜向北一步步做下去,姜向南甚至怀疑有别人代劳完成。

“我们学校外边不是有家包子铺吗!”

姜向南想了好久才终于想起,姜向北说得那间包子铺其实是家国营饭店,里边大肉包两毛一个。

“里边的包子师傅是北方人,我偷摸在窗子外边学了好久。”

姜向南惊。

国营饭店的后厨靠着条巷子,为了光线所以全部修建成玻璃窗。

看是能看到,就是那边上是饭店的排水沟,天气一热学生们往巷子外边经过都得捂鼻子。

姜向北就蹲在臭水沟上学会了做包子?

姜向南怎么想都觉得震惊,凡事三分钟热度的妹妹还能这么持之以恒?

可眼前的一切又不得不让人相信。

姜向北把所有切好的材料全放盆里,放调料的动作一点都不像新手。

盐少许,酱油适量,第一次变得如此具象。

姜向北搅动肉馅时眼睛和脑子也没停,往厨房里看了一圈,发现没有蒸笼。

“哥,你问问爷咱家蒸笼呢?”

姜向南应着,转身去找蒸笼。

姜向北继续环顾,想了想又吩咐:“彩霞,洗洗菜板,一会儿没地方揉面,”

这回没人可使唤的夏彩霞只能自己动手。

“向北姑,肉包子最好吃了。”

能使唤的都被姜向北支走,屋里就剩一个娃娃流着口水继续加油打气。

肉馅搅好,姜向北踮起脚尖把面盆端下来,用手扯了团查看发酵情况。

恍惚中,竟然有了种很陌生的感觉。

在她看来很是生疏的动作已经足够家人朋友们震惊。

蒸笼找到,与之一起进厨房的还有姜爱国和姜半。

“我姑娘真会做包子?”

菜板撒上干面粉,发酵好的面团在姜向北手下变成各种形状,光滑洁白的没有一点面疙瘩。

姜爱国砸吧口旱烟,点头。

“向北不仅会做,而且做得很好。”

会做饭的人

光是用眼睛瞧就能看出姜向北到底会不会……不仅会,而且相当熟练。

“她从小就没进过灶房,上哪学的做包子?()?()”

姜半觉得不可思议。

瞧这熟练的样,不说几十年,几年估摸着肯定没跑。

姜半问,姜向南就把刚才妹妹说的又重复了遍。

“累着我姑娘了。()?()”

姜半作势抹泪,说着很是夸张地长长叹气:“要是她妈看到还不晓得要多高兴。∮()_[(.)]∮€∮&?&?∮()?()”

“少在这胡说八道,要是没事就去烧蜂窝炉!()?()”

自小姜半这张嘴就喜欢乱说,刚才那话叫外人听去还以为儿媳妇死了呢。

姜爱国硬是忍着用烟杆子抽他的冲动,把人使唤去帮忙。

一个个圆咕隆咚的包子摆在蒸笼里,每个大小差不多,包子褶随便数数也都一样。

夏彩霞一个从小在洛川长大的南方人,就没见包子的制作过程。

“向北,你上辈子是北方人吧。”

“我上辈子也是南方人。”姜向北笑。

上一世的姜向北出生于西南,生长于西南,因为喜欢才求师父教西点之外又教了中式面点。

第一堂课,师父教她做馒头。

一遍遍揉面,一遍遍寻找手感,那样枯燥的日子却让人觉得无比有成就感。

最开心的,莫过于品尝的人说好吃,吃过一个又会去拿第二个。

思及此,姜向北心里忽然一动,揪了团白面放到边上。

第一屉包子上蒸锅,姜向北又特意做了笼馒头合在一起蒸。

发面馒头蒸熟的过程中,会有淡淡面香气飘出,混合葱香,随着雾气飘散开来。

香味四溢……

***

三水胡同,十七号院。

不大院子中全部被各家围的栅栏所占据,原本好好的青石板路全被撬开种上了瓜果蔬菜。

不知道是谁家刚上了肥,满院子都是大粪味。

留出来的路勉强只能容得下两个人侧身而过,几个女同志就坐在自家菜地边,忙着手头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随便聊着。

他们院不像隔壁,有个说话顶用的姜爱国镇着,院里干干净净的没人敢围。

十七号院一家也不服一家,有人带头大家都生怕自己吃了亏。

围起来的菜园子其实就巴掌大小,平日里吃菜大都也是上菜站买。

有心想恢复院子,可又怕吃亏。

一日复一日的,这院子里臭味就没没断过,不是这家浇粪水就是那家烧草木灰埋肥。

“今晚当家的回来,咱们几家开个会。”

肤色黝黑的中年妇女绣完最后一针,低头从箩筐里拿出线团。

“秀娥姐说得对,院里这么下去不行。”短发妇女捏着针,指向院门口:“只要一下雨咱们院门口这稀泥就没干过。”

红褐色的泥水溅得一裤腿都是,胶鞋就没哪天能干干净净走回家。

大家都不想做带头人怕吃亏,眼下崔秀娥提议,剩下几家人连忙应和起来。

只要各家婆

娘点头,男人们更是巴不得连夜还原。()?()

“还原了也好,过不久我们家老二要相亲,总不能让人女同志来家闻着大粪味吃饭吧。”

?二汀的作品《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域名[(.)]???_?_??

()?()

短发妇女拍拍裤子站起来。()?()

猛地,一阵微带着点酸的面香夹杂着臭钻入了鼻子。()?()

“秀娥姐,你闻是不是发面馒头的味儿?”

短发妇女叫张贵英,和崔秀娥一家以前是同屯邻居,后来又一同跟随丈夫调来洛川。

这一来就是十几年,都不知道多少年没闻过发面酸味了。

崔秀娥拿着鞋底子就站起来,仰头细细闻了闻:“是馒头味儿。”

循着气味往院墙边走过去几步,那淡淡的酸香味就更浓了些。

“是隔壁院的谁家。”崔秀娥肯定道。

“咱们去看看?”

“走!”

崔秀娥立刻放下鞋垫子,拍拍身上的线头,兴高采烈地就和张贵英一起往外走。

“至于吗!几个馒头就兴奋成这样,哪来的土老帽。”

剩下一家人门前,显摆半天都没得到回应的沈琴沉下脸,瞪着两人背影走远。

这两人平时瞧着清高得很,除了院里的人跟谁都不她们坏话。

忙着绣鞋底的卷发中年妇女似笑非笑地瞟了眼沈琴。

“我劝你以后在她们面前说话可小心点。”

女人其实也不想跟沈琴多来往,可谁叫两家人沾亲带故,想断也没法子断。

“小心什么!”沈琴不屑:“难不成她们还是王母娘娘下凡,一指头就能让我少十年寿命不成。”

卷发女人侧过脸,轻蔑地笑了笑。

既然想找死,又何必拦着。

匆匆走出院子的崔秀娥两人有说有笑走进了隔壁院子。

此时挤满人的厨房里,姜向北在万众期待下打开蒸笼,端开了第一层馒头。

“香。”

第一层的馒头个个有拳头大小,洁白蓬松,看得人食欲大开。

随着水蒸气渐渐散开,第二层肉包子出现在眼前。

夏彩霞离得最近,那股子香味冲出来时,她很不得把味道全吸进自己鼻子里。

“都来尝尝。”

包子皮薄馅大,热气带着香味扑面而来,姜向北用手拿时甚至都能看到松软包子皮凹陷下去个坑。

夏彩霞不由自主地吞了口口水。

第一个包子当然是给姜爱国,长辈们都拿到后才轮到两个哥哥。

夏宝华着急得抓耳挠腮,哈喇子流了一下巴,最后白白胖胖的包子终于到了他手里。

嗷呜一大口咬下……

滚烫的油汁溅起,鲜美滋润在口腔中翻滚。

姜半想不到确切的形容词来说明有多好吃,但他吃过洛川市好几家国营饭店的包子。

……都比不上闺女做的大肉包子。

嚼吧嚼吧,满口生香。

“向北,你去考国营饭店的大厨吧!”夏彩霞嘴角流油,吃得摇头晃脑。

“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包子。?[(.)]???&?&??()?()”

姜成军说。

姜向南默默吃着,眼底的震惊越发浓重。

姜爱国用手抹了下嘴角流下的汁水,乐呵地直点头:“向北是聪明,光是看看就能做这么好吃,不愧是我姜爱国的孙女。()?()”

“我姑娘是天才。()?()”

姜半更是直接表示。

一大群老老少少都被姜向北的手艺所征服。

以至于自行车铃声都被大家不约而同忽略了过去,直到司文兰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崔大姐,你们这是找谁?()?()”

“没找谁,就是闻到馒头香,顺着味儿来瞧个热闹。”

“馒头?那你看看是不是夏大姐家,我家没人会做馒头。”

姜爱国做的黏嘴包子历历在目,司文兰是怎么想都不会联想到自家头上。

“这是谁家灶房?”

“我家的。”

“就是这飘出来的香味。”

姜向北听到司文兰疑惑地“啊”了声,然后就是架自行车的咔哒声。

“不可能啊……我家……”

后半句没人会做饭化成微微张开的嘴,司文兰环顾了一圈厨房,最后落到姜半身上。

“咱闺女做的包子,你快尝尝。”

下一瞬,姜半吃掉半个的包子就被塞进了司文兰嘴里。

司文兰:“……”

姜向北觉得要不是烫,老妈这会儿肯定已经开口骂人。

“就是这个味儿!”

随后几步进来的崔秀娥使劲吸了口空气,满脸笑容地看向姜向北。

姜半刚才的话她也听见了。

“崔婶子,张婶子。”

这两人姜向北只知道姓氏,前几个月因为隔壁浇粪水臭味飘过来,姜爱国去隔壁跟他们商量把浇水时间移到早上大家伙都上班后。

商量过程很顺利,自此之后隔壁都是十点以后才肥地。

所以她们给姜向北的印象算是比较好说话的人,听司文兰提过,两人好像都是退役军人家属。

“多能干的孩子啊!”

笑眯眯的目光逐渐从姜向北的脸移到了蒸笼里。

崔秀娥倒吸口凉气,接连拍了好几下手掌,激动异常:“就是这个味儿!就是这个味儿!”

“妹子,你家包子卖不卖?要钱要票都成。”

张贵英看老友激动成这样,抢先问起价格。

在自家厨房做饭做得好好的,闯进来个大婶问价格,而且看架势不卖的话估摸着还不走。

姜向北奇怪,其他人同样也满脸疑惑。

司文兰拿出手帕擦干净嘴角的油,慢条斯理地笑了笑:“孩子过家家呢,哪能当正儿八经的吃食卖。”

都是街里街坊,要是花钱买了转头又说不好吃,反倒是伤了和气。

虽然……司文兰觉着包子比国营饭店卖得都好吃。

“妹子你别急着拒绝,先听大姐说两句。”

崔秀娥一步上前抓住司文兰双手,还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倒是先长吁短叹了一番

。()?()

姜向北发现,这一世她就是个爱凑热闹的主儿,哪有稀奇就一定要凑上去看个究竟。()?()

这不……司文兰和崔秀娥中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多了张脸。

?二汀的作品《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域名[(.)]???%?%??

()?()

“我家和贵英两口子都是正儿八经北方人……”()?()

崔秀娥说的其实总结起来也简单。

两人跟着丈夫到洛川安家,早些年在部队家属院吃食堂,没机会做饭。

等分了自己的房子,十几年没做饭根本就不会做了。

特别是崔秀娥,没出嫁前做饭就是糊弄,包子馒头那都是个把月上国营饭店吃一回解解馋。

关键饭店的包子皮是死面,嚼得都费劲儿,吃完总有种白花钱的感觉。

“要是妹子不放心,我先拿钱。”崔秀娥又赶忙表态,一脸期盼都望着司文兰。

直勾勾的眼神看得人心里发毛,心里强大如司文兰也不由败下阵来,侧头看向傻乐的姜向北。

姜向北:“……”

“还有没有包子馒头?卖点给你崔婶子。”

“我也要买,我家老头也喜欢。”张贵英赶忙跟着道:“现做我也等得。”

送上门的生意不赚白不赚,姜向北立马点头:“有有有,婶子要多少有多少!”

“一天天净说瞎话,国营饭店的大厨都没你能吹。”

丈夫不靠谱,生了个女儿就是缩小版的姜半,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生生又挨了一巴掌的姜向北眼睛都不眨地立刻改口:“馒头还剩一笼屉,包子就剩六个。”

急迫是急迫,但也没到端了人家锅的地步。

崔秀娥笑:“明天婶子买面粉和肉,两块钱帮婶子蒸一笼怎么样?”

“我也出两块钱蒸一笼。”张贵英立刻道。

“成啊!”司文兰爽快接下这第一单生意,姜向北没有插话的权利。

包子就在姜家做,四块钱里包含了柴火和锅灶,蒸好姜向北亲自送上门。

两位婶子当下就各拿出两块钱……递给司文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