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部之香港大营救与谍报工作1(1 / 2)

1941年12月8日,日寇进攻香港;25日,英军投降,香港沦陷。

【1】

日寇进攻当日,延安发出抢救滞港人士的最高指示,直接领命的是: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社部华南情报局局长潘汉年、**交通局驻港澳办事处处长刘少文。

其中,廖承志系辛亥革命元勋廖仲恺、何香凝之子,1928年加入中国**;1949年前长期在国统区工作,曾七次被逮捕;1949年后长期担任海外**工作的负责人。

至于潘汉年,其经历颇为传奇乃至诡谲——由此,也能反射出同为谍报工作的大不同,乃至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别,有些谍报人员甚至会“公开”在刀尖上漫舞。

为了更容易理解本书主角的工作性质与分工,以下对谍报工作做简单的分类与归纳:

“隐蔽战线”是形象化的概称,其机构名称随着时期、任务等的变化而改称,甚至有对内、对外之别。

只说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最早期,机构名称为**特别行动科(**特科);红军时期为国家政治保卫局,以及针对国军的破坏工作部或敌军工作部(敌工部);在长征胜利后,改称抗日统一战线部;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设立了统管情报、保卫工作的**社会部(中社部),以及先针对日伪军、后针对国军的敌工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社部分解为军委情报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合并了公安的部分职能部门后,设立**部。

在隐蔽战线上,素有“龙潭三杰”之称,即钱壮飞、李克农、胡底;另有“后三杰”之说,即熊向晖、陈忠经和申健。其中,未见潘汉年。

先说“龙潭三杰”,系最早期的情报人员,当时隶属负责政治保卫工作的**特科情报科,三人均打入国民**党部党务调查科(中统)。其主要功绩之一是在顾顺章叛变的危难之际,有效且成功地保卫了**。

再说“后三杰”,奉命打入胡宗南部,应属于敌工部的范畴,前期主要搜集军事情报,后期侧重瓦解策反。其主要功绩之一是在保卫延安的行动中,提供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而立下汗马功劳。

可见,不论基于政治保卫工作的“龙潭三杰”,还是基于军事情报工作的“后三杰”,他们的“危难之处显身手”堪称体现于谍报工作的最核心及高端,且是立竿见影,或有据可循。

相比而言,潘汉年并非谍报出身,早期做的是“文化统一战线工作”,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化的发展,包括左联等团体的建立;1926年,任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1931年,在顾顺章叛变后,接任**特科负责人之职,此时他已转移到苏区,公开身份是**教育人民委员**员会委员,此后负责与十九路军洽谈合作反蒋,当时的公开身份是苏区中宣部副部长,以及与粤军洽谈为红军长征让路,当时的公开身份是赣南**宣传部长。

值得一提的是,潘汉年与“龙潭三杰”一同踏上长征路——钱壮飞在途中牺牲(有说失踪);胡底在途中遭**杀害;李克农在长征后,则长期在后方的最高情报机关工作;

潘汉年长征至遵义,奉命孤身赶赴上海,以期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并重建遭受破坏的白区地下工作。作者在铁血网连载的另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全貌的《血路收容队》中,曾提及此事。

在西安事变之前,潘汉年奉命与国民政府高层洽谈合作抗日事宜;在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上海沦陷后,回到延安任中社部副部长;1939年,奉命重返地下工作,并周旋于重庆蒋政权与南京日伪之间,甚至面见汪精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