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黄家实力174(2 / 2)

黄延义不知道历史上建源公司在二战中损失了多少财产,从二战后建源黄家逐渐销声匿迹,可以猜测到他们在二战中财产损失不轻,极有可能大伤了元气,黄宗孝的早逝也可能与此有关。黄家早年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工厂、货栈自不用说,基本没有囫囵回来的,在马尼拉、新加坡、泗水、三宝垄等地的财产,肯定要被日本人收刮一遍,他们家船运公司的轮船、码头仓库也不可能逃掉被征用的命运。这一世,因为他们提前把钱转移到美国去办了化工厂,不但没有损失,这6年多还赚了几千万美元。

建源公司究竟有多少财产,黄延义不知道,但荷兰人在20年代要收取他们家3000万荷兰盾的财产税,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仅在荷属东印度,他们家除开土地以外的固定资产再加上流动资金,总值应该在1。4亿荷兰盾(1亿美元)以上。

要知道,这个年代千万富翁都十分稀少,不像后世在股市膨胀和互联网泡沫以后,经常冒出百亿甚至千亿富翁,现在全世界的富翁基本都实业家,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家族总资产才10多亿美元(不算捐出的部分),建源黄家上亿美元的资产,在东南亚地区肯定算得上首富,假如黄延义不出现的话。

“宗孝兄现在举家返回南洋,美国那边的工厂交给谁在看管啊?”

“美国那边的工厂交给宗雄在管理,有他在那里看着基本够了,我们这趟到建康来,是想向延义老弟请教,假如我们在东南亚再开一家乙烯工厂,不知能否得到你的支持。”

黄延义就知道,刚才的那份厚礼,不是那么好收的。

“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协议,股份占比不变,我没什么不支持的,不知宗孝兄打算将新工厂开在哪里?”

“实话说,这几年我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基本认识到以后要想赚钱,必须靠工业,而且是有技术含量的工业生产,才能持续发展,至于原先的糖业和橡胶种植业,竞争太强,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们以后不打算在土地上新增投入了。从日本人投降后,我们就打算回来再开一家乙烯工厂,最早的时候我们曾预想开在上海,可是上海对我们家酒精厂的处理结果,使得我们难以接受,我们一直处在犹豫之中,现在中国又起了战火,我们也就打消了在中国开工厂的念头。而在东南亚地区开厂,又恐怕与老弟的化工产业布局产生冲突,所以特地来咨询老弟一番。”

黄延义思考了几秒,回答道,“这个倒是没什么冲突,东南亚地区对于乙烯原料的需求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来,一旦显现,那不是民都鲁一个化工厂所能满足的,将来销售渠道扩张以后,我们还可以供应给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所以,你们在东南亚再开一个甚至几个工厂,对我们民都鲁的工厂都不会有多少影响,这点你们尽可以放心。”

黄宗孝欢喜道,“那就好,那就好。”

“至于地点嘛,我给你们两个建议,一个是选择雪兰莪州的巴生港,那儿有大港口,离苏门答腊的杜里油田又非常近,可以方便地获得原油,再一个,就是直接把工厂开到印度的孟买去,直接靠近终端消费市场。”

“老弟你说的这两个地点,我们都考虑过,不过还是有些顾虑,先说巴生港吧,去年7月,新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取消了非马来人的公民权,90%的华人都被剥夺了公民权,如今雪兰莪州的抗日军退伍同志会、新**青年同盟,正与巫统和英国人进行抗争,我担心将来马来半岛会再起战事,靠近吉隆坡的巴生港自然也不会避于事外。再说孟买,如今印度马上要独立了,连英国人都在准备撤退,我们再把工厂开到孟买去,似乎有些逆潮流而动的意思,万一将来印度人来个所有工厂国有化,我们可没地方哭去。”

黄延义对黄宗孝的担忧十分理解,毕竟他们没有长一双能看穿历史的眼睛,对于未来各国形势的走向,谁也无法作出判断。这种不可确定性,正是生意人非常忌讳的事请。

黄延义斟酌着说道,“以我的估计,马来半岛的局势将来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动荡,但基本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你们选择在巴生港开建工厂,就成立一支护厂队,有了护厂队的保护,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外来的冲击,护厂队需要的枪支弹药,可以向英国人申请,也可以由我这里提供。再说一下印度,印度那里也基本不会出现你所说的工厂全部国有化的情况,毕竟我们的化工厂只是生产一些化学原料以及民用品,政府一般不会太过关注,印度私营企业众多,土邦势力成分复杂,很难达成统一的经济政策,不可能发展到像苏联那样全面国有化的地步,所以,在孟买开设工厂,也应该是安全的。”

“如此说来,巴生港和孟买都适合建工厂。”

黄延义肯定地点了点头。

“假洋鬼子”黄贤瑞这时插话道,“家主,那就把新厂建在巴生港吧,毕竟我们在雪兰莪州还有一些产业,那里熟人多,也好办事。”

黄宗孝没有回应黄贤瑞的话,沉默少许后,望着黄延义说道,“延义老弟,这个事情先不急定下,等我们到巴生港仔细考察一番以后再作决定。”

黄延义赞同道,“理应如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