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节 火枪(2)235(1 / 2)

赵士祯面露自豪笑意,他看向不远处的一个西亚人,招呼道:“朵思麻先生!”

那名叫朵思麻的西亚人立刻快步而来,向夏华行了一礼,用生硬的汉语说道:“夏大人!”

夏华微笑点头。

“这朵思麻先生是奥斯曼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火铳专家,在我们研发新式火铳的过程中,他出了大力,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赵士祯介绍道。

朵思麻是土耳其人,来自奥斯曼帝国,历史上他是奥斯曼帝国出使大明的外交使节之一,代表奥斯曼皇帝向大明皇帝赠送了几支奥斯曼最新式的火枪,赵士祯得知此事后,立刻前去拜访他并向他请教奥斯曼火枪的构造及制作方法,后来,他研发出了性能超过倭国铁炮的“鲁密铳”。——明朝人称奥斯曼为“鲁密国”。

朵思麻的手里持着一支新式的火枪,正是大屿山火器研发局的研发成果、赵士祯等人的心血结晶:新安铳。

“好枪!”夏华接过朵思麻递来的新安铳,虽然他没有试射并且他也不太懂此时的火铳,但光看第一眼就让他忍不住发出称赞,因为此铳结构紧凑、线条优美而流畅、造型充满力感,一看便知性能肯定优异。

“带我去看看你们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夏华兴致勃勃,武器再好,也得能量产才行,限量版的武器有啥用?

赵士祯笑道:“大人莫急,请随我前往工区,我边走边给您讲解。”

火绳枪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枪管即铳管、铳托、铳机、搠杖即通条构成,在这其中,铳管是核心。

“制造火铳,铳管最重要,得用优质上等的精铁,能做出多少根合格的铳管,就能造出多少支精良的火铳,反之,铳管如果不合格,其它部件再好也没用。”赵士祯边走边道,“虽然佛山产好铁,但我们前期做铳管的铁基本上是从福建购入的,因为别地的铁做铳管都不如闽铁。我研究过这个问题,发现福建人冶铁多用木炭,而别地人比如北方人,冶铁多用煤炭,根据五行之说,煤属石,炭属木,因此,用木炭冶炼出的铁才会坚韧,发现这一点后,我们在从佛山购铁时会事先要求他们改用木炭冶炼,果不其然,这样的佛山铁也跟闽铁一样适合做铳管了。”

夏华心知肚明赵士祯用五行之说解释这个铁质问题其实并不正确,毕竟他不懂现代化学知识。福建人冶铁用木炭,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混入矿物杂质,从而铁质上乘,别地人用煤炭冶铁,因为煤炭成分复杂,普遍含有硫和磷,所以让冶炼出的铁混入了硫和磷,铁质比较脆,不适合做铳管。尽管赵士祯理论出错,但结论是正确的,用木炭冶炼出的铁就算被做成大炮也没有炸膛风险,铁质已经达到低碳钢的水平,显示出华夏古代并不落后于外国的冶金工艺。

在专门制作铳管的工区,夏华看到几十名工匠在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汗流浃背地手工作业着,一人一个独立的工作台,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课堂里的课桌,现场响着密集的金属打击声,犹如钢珠雨点落在铁皮地面上。

在这个没有车床等机械设备的年代,火枪的枪管只能用人力手工作业做出来,非常辛苦。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一根合格的铳管需要四十斤铁。”赵士祯有点感慨,“这并无夸大,我们统计过,平均三四十斤粗铁才能冶炼出七八斤精铁,这七八斤精铁只能做出一根铳管。”

夏华心里有数,古代没有后世的反射炉炼钢工艺,古人想用粗铁冶炼出达到一定含碳量、杂质极少、接近钢材含碳量的精铁,需要多次脱碳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粗铁损耗率非常高,有了精铁也不一定能做出铳管,因为废品率太高,手工制作铳管,品控难以保证,钻头钢质远不如后世的,没有冷却油,没有机械设备,铳管经常钻着钻着就钻歪了,歪了就报废不能用了,一个工匠一天只能钻一寸深,一个月才能做出一根铳管,十根铳管有三四根合格就算不错了,产量可想而知。

“我们华夏工匠做铳管的办法普遍是先钻通三根短铳管,然后焊接成一根长铳管,这个办法虽然便于钻膛操作,但难以保证精度,我设计了一种新的办法,是用一大一小两根铳管反向紧密套合成一根完整的铳管,相对更简易些。”赵士祯道,“在研究倭人和欧洲人的铳管做法后,我发现,他们普遍采用的办法是将一整块精铁在一根钢芯上直接锻打逐渐做成铳管,对比我华夏的三段焊接法和我设计的两根铳管嵌套法,倭人和欧洲人的办法既大大地简化了铳管的制作工艺又保证了铳管的安全性,由于铳管是一整块材料一体打制出来的,所以整体材质一样,不易发生炸膛事故,同时,铳管口径能做得很大,让火铳能装更多的火药、使用更大的弹丸,威力就上去了,不过,这样做出的铳管不会很长,最多三尺,而使用两根铳管嵌套法可以把铳管做到五尺甚至七尺长,从而具有更远的有效射程。我们对这两种做法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倭人和欧洲人的打制法,此法虽然让火铳的有效射程达不到最大,但配合我们生产出的优质火药,火铳在保证威力很大的前提下仍具有较远的有效射程,同时减轻了火铳的重量和使用者的负担。”——鸦片战争中,英军步枪只有一点一至一点三米长,但威力大大超过清军的枪管很长的鸟枪。

夏华十分钦佩地看着赵士祯,他呕心沥血地发明出两根铳管嵌套法,但他在发现倭人和欧洲人的打制法更好后,并没有“为维护自己的权威和脸面”故意偏袒自己发明的铳管做法,而是坦然地承认外国的更好,这是身为一个科学家最可贵的高风亮节。

火铳的核心是铳管,铳管的关键是管内必须光洁平滑顺通,明朝的火铳工匠们一来因为工艺落后,二来因为待遇不好,所以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缺乏工匠精神”,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导致明军很多火铳的铳管内部坑坑洼洼,这样的火铳在射击后,未燃尽的火药残渣会留在坑洼里,不能再次装弹射击,火枪手们必须先用通条洗干净铳管或等待铳管内药渣冷却,更要命的是,坑洼又会让铳管不容易洗干净,坑洼处残留有药渣和水,时间久了,铳管就会被锈蚀,再次开火极易炸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