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节 火药是火器的基础232(1 / 2)

大屿山岛面积不小,跟元朗平原相当,有140多平方公里,并且开发程度非常低,岛上人烟稀少,就算在后世九十年代前,港府也一直没在这座岛上有大型发展,更别提在眼下的晚明了,所以该岛几乎还处于原始生态阶段。夏华在确定把兵工厂建在该岛后,给足补偿金把岛上为数不多的岛民迁去了新安境内别处,又调来杨家军一支部队长期驻扎在岛上,日夜环岛巡逻戒备,严禁外人擅自登岛。为确保岛上的技术人员、工匠们保守秘密,夏华对他们实行连坐制,每十人编为一组,互相监督,一人泄密,全组连坐一起受严厉处罚,还会牵连家人,同时鼓励互相监督,举报揭发会有重奖。这些技术人员、工匠的家人都住在新县城等新安境内的好地方,生活衣食无忧,同时,他们也是被夏华掌控的“人质”,从而滴水不漏。

大屿山岛面积够大,有足够多的地方进行跟军工业相关的事,所以岛上的军工业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就是你们刚研制发明出的‘水底龙王炮’?”海边的一处水战火器试验场上,夏华饶有兴趣地看着兵工厂的一件新武器。

“对!”为夏华讲解的是一个只有二十岁的青年,名叫毕懋康,安徽歙县人,赵士祯的学生和得力助手。在投效夏华后,赵士祯按照夏华吩咐的,一边潜心研发火器一边广收学生培养新一代的火器专家,在他的众多学生里,毕懋康最为出色,他极有这方面的天赋,同时勤奋好学,假以时日必能成为跟赵士祯一样的火器大师。

“十五年前的万历四年,内战中的倭国爆发了一场大型水战,叫‘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战’,交战一方是拥有800余艘战船的毛利军,另一方是拥有300余艘战船的织田军,毛利军充分发挥实力优势和战术优势,大获全胜,织田军几乎全军覆没。”毕懋康阐述道,“我反复研究那场水战,发现毛利军在此战中之所以能大胜,除实力占优外,还离不开他们的战术阵法‘蝴蝶战阵’和他们用的一种水战火器‘焙烙火矢’。‘焙烙火矢’是一种用人力或抛投机械掷向敌方战船的燃烧炸弹,形状和大小类似于陶壶,引爆后会引燃木料。大人,您说过我大明和倭国的战争很快就要爆发了,此战一开,除了陆战,水战也非常重要,如此,研发出强大的水战火器就是极有必要的了,所以老师、我还有众同僚研发出了您眼前的这个‘水底龙王炮’。

此物以坚固耐腐蚀并涂上桐油的木料为外壳,以牛尿泡为内壳,以此保证密封性,内装火药,以香点火作为引信起到延时引爆的作用,用雁翅管和羊肠给香火通气,底部放有石块,使它受力均衡且保持重心稳定,原理类似于不倒翁,这样,无论它在水里如何随波晃动摇摆,水也不会灌入,保证香一直正常燃烧。使用时,须在敌军战船上游将其释放,利用水流将其潜漂到敌军战船下方,事先计算好距离和水流速度来确定香的长短从而预定它的爆炸时间。”

毕懋康给夏华介绍的“水底龙王炮”是真实存在的,被发明于明朝万历十八年,是一种古老的水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漂雷,被视为漂雷的鼻祖。

“实验中,我们发现,光靠火药爆炸的威力来摧毁敌船还是有些不足的。”毕懋康继续说道,“正好,老师说大人您在陕北延长县掌握有油井,昼夜采油并提炼,从石油中提取出多种油,其中一种叫汽油的最为燃烧猛烈,于是,我们另辟蹊径,在水底龙王炮内装入火药汽油混合物,在对敌船发起攻击时以爆炸为辅、以燃烧为主,从而令毁伤敌船威力大大增加。”

夏华赞许点头道:“很好,这项新式水战火器如果技术完全成熟,实战中肯定大有作用、大放异彩,只是,‘水底龙王炮’这个名字有点拗口,改名‘水雷’吧!”

“水雷?”毕懋康念了一下这个名字,连连称赞道,“好名字!既言简意赅又恰如其分!”

因为夏华掌握着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的独门技术,所以汽油和火药一样都是他的军队广泛使用的热兵器原料。

看完大屿山兵工厂研制出的水雷,夏华挨个地巡视岛上兵工厂的各个工区。

火药是火器的基础,跟汽油等兵工厂原料一起夜以继日地运到大屿山的还有一桶桶生产火药的原料即硝、硫磺、木炭等物。火药的成分是家喻户晓的,但并不是把硝、硫磺、木炭简单地混在一起就是火药了,这是一门科学,硝、硫磺、木炭的比例、纯度等都是有讲究的,只有做到最科学,才能让火药的爆炸威力达到最大。《火器略说》曰:“火药之造,先于枪炮,而枪炮之所以能命中极远者,惟恃乎火药,则其提炼制合之方,不可不倍加留意,平时验之既精,则临时自不至误事。”又云:“造药之先,务在选料,一曰提硝,二曰炼磺,三曰烧炭,质料既纯,乃讲舂杵,配合既就,始加验放。”由此可见火药之于火器生产的核心地位以及火药生产的关键步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