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真正的战争(2 / 2)

现在,他太开心了。这让他能剩下一大部分精力做其他事。

从监国那一刻起,他就开始收集一切无法触及到的国朝制度研究,期望能找到可以变革的方案,但基本上率先关注的都是关于他自身利益的制度,教育这一块他还没看到。

如今看来当时定下的军事、政务、财粮、教育这四个大方向可以省去教育方面的工作。

现在他只想说朱元璋太特么有才了,社学、县学、州学、府学,再加上国子监。

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还不是普通应试教育,是完善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至还加入了普法与实践。

这件事一改朱祁钰对于之前对于明朝教育的认知。

甚至他还发现军校的雏形“卫学”,貌似李东阳、张居正等一众名臣也是出自这类学校。

并且他深入研究发现,只要延续朱元璋的教育机制,并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那完全不用担心明朝人才短缺的问题。

只要做好对国子监祭酒权利的分化,避免出现民间遥控朝堂的现象,那么朱祁钰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改革。

因为他再也不用担心人才不足,不用担心为了储备人才将某些事情推迟四五年,甚至七八年之久。

现如今明朝有四种取士途径:科举、举贡(举人会试不第可申请入国子监为举监再由荐举或考选入仕)、吏员(由吏进升为官)、荐举(被推荐入仕)。

前两者属于主要途径,后两者主要就是靠能力和人脉了。

之前朱祁钰已经做好打算,科举不用说是必须保留项,举贡和吏员初期也需要保留。至于荐举就直接废除,反正现在吏部也不怎么接受荐举的官员。

他甚至还打算增加官员晋升需要参加进修考试机制,为此还有些担心朝廷无人可用,毕竟土木堡损失了泰半顶尖人才。

如今他心中疑虑去除大半。

接下来就是如何厘定品级范围及模式,只能回京之后与内阁以及大小九卿商议再定。

对此,他怎么心中不喜。

特别是对那句“学校之设,国之首务。”他深以为然。

儒家,嘿嘿!

他还担心个屁,太祖爷直接斩断了儒家命门。比扔了孟子像、砸烂姜子牙、废除武成王还要狠。

他仿佛看到了胜利在望,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他只想大喊一声:“老朱,牛皮!”

不过朱祁钰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像某些人说的朱元璋推崇程朱理学,那“允民绑官”就完全有违程朱理学中“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的思想。

一时间朱祁钰脑子有点乱,他本来啊就不是一个喜欢哲学的人,对于这方面的东西看着就头疼,更别说去思考了。

看来真的需要一个能将这些东西直白地讲解给自己的人,不然以后怎么去应付那些文人腐儒。

反正在他看来不管什么学说,都不过是一张遮羞面具。

可你却还不能轻易摘下。

因为它遮的是人性。

朱祁钰这次带的三万骑兵分成三部,每部一万。

他带着天武卫这支新军慢慢走,朱祁镛领着一万迅速东进。

另一万骑兵由孙镗领兵深入草原,他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劫掠牧民。

对于孙镗,朱祁钰任用而不信,一是私德不好,二是贪恋权势。为什么还用,其实也是看在他的军事能力上。

之前朱祁钰拿他就是告诉他,你所做的事我都知道。

至于之后是死是活,就看他会不会选择了。

这次领兵的机会,也是孙镗出卖杜克海换来的。

杜克海有罪吗?

有!

作为居庸关守将,走私军械,死罪!

孙镗为什么会知道,因为他也有参与。就算他掐头去尾隐瞒自己参与走私,但是那么详细的走势流程能说对七七八八,说明什么?

不杀他,留着还有大用。

这九边守将中有几个屁股干净的,孙镗这么好的鱼饵弃之可惜了。

等到物尽其用之后,再说其他。

辽东开平卫大门洞开,其中蜂拥而出三万铁骑直奔十数里外的瓦剌军营。

路途短暂骑兵之快,在瓦剌军营得到消息时,三万铁骑已经踏入大营开始屠戮。

两万瓦剌士兵一触即溃,除了中军按兵不动,左右两翼已然溃不成军。

朱祁镛领着一万骑兵对西逃的瓦剌溃军围追堵截,除了战马不留活口。

与此同时孙镗也带着军队进入草原,遇到了一支南迁的蒙古部落。

天空飘起来鹅毛大雪。

看着被俘虏的蒙古人,孙镗冰冷的说道:“大雪可以很好的掩盖我们的痕迹。”

旋即下令,除了牲畜,无论老幼凡是两脚走路者皆斩。

这就是战争,若不想暴露行踪只有灭口。

嘈杂又听不懂的谩骂声很快消失匿尽。

随后孙镗唤来向导询问接下来的路线,向导的答复也很简单,路遇牧民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皆可。

思量之后他决定向西进军。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武将的究极梦想。

如今有次机会,怎么也要拼一把,毕竟新帝对自己的观感并不是很好。

需要大功转变一下,对自己将来才有好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