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看得......(1 / 2)

“杀......”

“杀......”

“杀杀杀......”

朱祁钰立于点将台,观望着操练的士兵,心中有些叹息。

十团营的操练强度随比往日增加不少,但是依然比不上辽东的军士。

光说气势上就弱了不少,更别说队列松散,喊杀之气无丝毫血性。

不过这也没办法,现如今瓦剌即将南下,他因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有先见之明。

但是于谦这些能臣也看得出来也先有南下之心,更何况现在他的手里还有朱祁镇。

等他知道朱祁钰登基的消息,他更会迫不及待。

因为要是给朱祁钰坐稳皇位的机会,那朱祁镇皇帝身份的利用价值将荡然无存,他要在此之前获取最大利益。

如果现在更换练兵之法,一个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

而且辽东练兵,先练律,再练体,最后才是练技。短则半年,多则三年才能训练出一名合格士兵。

现在于谦练兵趋于速成,也是目前最合事合时的方法。

“失了血性的士兵,守不住这万里疆土。”

朱祁钰失望的摇了摇头。

“臣等必勤加操练,不让皇上失望,待时将是一直铁血大军。”

于谦躬身回道,他也知道些士兵质量不行,远不及太宗时期。

就算有些曾跟太宗征战的老兵也已经被京师浮华迷了双眼,掏空了血气,安于享乐。

更何况他们年龄也都大了,早已没了当年战力。

“这二十多万军士平均年龄多少?”

朱祁钰没信于谦的话。

于谦是知兵不假,而且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也就是以后巡抚领兵制度的核心思想。

但是时间紧任务重,根本来不及实施他的主张,于谦也只能与朱祁钰一样打算战后再言。

“回皇上,均龄三十六七?”

于谦回道。

“三十岁以上者多少?四十岁以上者多少?”

朱祁钰又问。

“三十岁以上者七成,四十岁以上者泰半。”

具体数字于谦没有统计,不过大概也知道个人数,但这个数字不好说。

“不止吧?”

朱祁钰游阵的时候,心中已有大概计算,当然不排除有些面老的也被算了进去。

“是!”

于谦果断回答。

“年后,四十岁以上军中无职者归老吧,退伍抚恤按六十岁算饷,有军功者另算。”

朱祁钰粗略计算了一下,说道。

“可是国库也无余粮,朝臣之俸月也已余未发。”

于谦心里也苦,朝廷穷没办法,而且土木之后朝臣都没在发过俸禄,不过大家也都明白事理,知道国难当头,所以没有向刚上位朱祁钰讨薪。

但并不表示他们不要。

“唉……”

朱祁钰无奈叹了口气。

“于卿,你说太宗爷迁都北京是不是个错误?”

于谦被朱祁钰这么一问,脑子里不由的也开始思考迁都是不是个错误这个问题,但他不敢直言。

眼前这位皇帝身上有着太宗的影子,那就是胆子大,不在乎风评。

没看刚刚在军阵里从太宗开骂一直骂到他哥哥,骂他们弃失疆土。

今天这话肯定会被传出去,要知道朝廷可是有那么一群酸秀才们正愁没事干呢。

但是他一个臣子,可不敢这么玩,你骂当今是劝谏,你骂先祖先皇想造反啊。

于是他只能硬着嘴回话:“太宗皇帝无错!”

“是啊,太宗爷怎么会有错。”

迁都北京不能说是一个错误,因为形势使然。

大局观来讲,迁都北京也是件好事。

一来,朱棣得位不正,需要以“天子戍边”赢得民心。

二来,迁都北京利于控制北地局势,毕竟汉人自古之敌皆在北方。

三来,自古以来汉人一统之朝,国都皆于北地,明朝怎可例外。

四来,北京毕竟是朱棣的大本营,住着安心。

不过,就当下而言,迁都北京也有不好之处。

草原之敌若突破九边,便能顷刻南下京师。

再有北方粮食一年一熟,每亩每年产粮一石左右。南方粮食一年两熟,每亩每年产粮两石以上。

南粮北运,虽有运河之便,可是路途之中难免损耗。若遇水患大灾,一年之粮顷刻而没。

只此一项便是最大的弊病。

更有一些大地主为了少缴赋税,瞒报田地,隐藏人口。

但是,还都南京是不可能了,他也不想还都南京,他还想裁撤那里的守官呢。

那么,击退瓦剌之后,改革农桑、赋税增加国库收入势在必行。

大明灭亡之时,崇祯一文钱军费都拿不出来。现在想来,大明原来是被饿死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