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招人去驻村362(1 / 2)

“我大概听懂你的意思了。”</p>

听完林宝初一番漫长的言论,陶峪算是听明白了。</p>

她想招贤纳士。</p>

“可是,念私塾的学子,基本上都是冲着考学去的,应该不会想到你这里来做生意。”陶峪一脸抱歉。</p>

这个忙,他恐怕是帮不上了。</p>

“不不不,我不是让他们来做生意的。”</p>

林宝初连连摆手,“我是让他们来县衙帮忙,管理村子的。”</p>

她说过,要同步推进乡村振兴。</p>

城里的问题在于缺人,另外十二个村子的问题也在于缺人。</p>

但这两个‘人’,不是同一个意思。</p>

一个是指人口,一个是指人才。</p>

城里缺的这部分人,林宝初可以通过搬迁、招商举措来填补,但十二个村子,就必须要找一些真正有才学的。</p>

去驻村!</p>

丰耕县的城里和乡下是两个极端,城里识字的人很多,因为大多都是流放而来的。</p>

而乡下,几乎找不出一个完全识字的人。</p>

就是各村村长,最多也只识得几个大字罢了。</p>

不识字,县衙的工作真的很难在乡下开展,通知、反馈也常常因为不识字而做不到位。</p>

负责各村的帮扶人又不能天天待在村子里,他们还有很多书面、台账工作要做。</p>

所以,想要振兴村子、发展集体经济,驻村是必须的!</p>

每一个下去驻村的人,也将带着发展任务下去。</p>

陶峪不想打击她,但还是不得不说,“管理村子这个事儿,恐怕也不足够让大家舍弃掉一切来这里。”</p>

这个林宝初当然也想过。</p>

她说:“那如果我们承诺,承担他们所有考学的费用呢?”</p>

科考这事儿,非常的费银子!</p>

而去念私塾想要参加考学的,大部分都是举全家之力供出来的,不是人人都是家庭条件优越的。</p>

再说了,科考两年一次。</p>

这两年的时间里,要是能一边挣钱,一边复习功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p>

“承担所有考学的费用!”陶峪大惊。</p>

身为从小在私塾里长大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p>

他见过太多太多因为没钱买书、买纸笔,交不上束修,凑不出银子进京而被迫放弃考学的例子。</p>

所以他知道这个条件对私塾里的学子们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p>

“对。”林宝初说,“我们县衙向来鼓励大家去考学,利用空闲时间看书也是可以的。”</p>

“商公子就是最好的例子。”</p>

有商卓这个例子在,不用白不用。</p>

陶峪心动了,即使他不需要为那点银子发愁,面对这样的条件,很少有人能够不心动吧?</p>

“好,我这就写信回家,帮沈娘子这个忙!”</p>

林宝初漾开笑颜,“多谢陶公子!”</p>

-</p>

英才计划有着落了,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落实强县计划。</p>

强县计划主要还是集中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种行当上,招商是办法之一,另外还是得多鼓励创业。</p>

“这是城里的流放户离开之后,咱们丰耕县最欠缺的行当。”</p> 林宝初召集大家来开会,集思广益,“大家都想想看,有什么办法没有?”</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