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民是国,君却不是24(2 / 2)

对于杨岳的提议,对方给出的圣旨的意思却是“作为皇帝的我支持你杨岳,但朝堂上的人不支持,长江的守军将领也不支持,所以我也是深感无力。”

接受到皇帝意思的杨岳自然是愤恨异常,亲自冒险过江约见扼守长江天险的将领,而这位将领不明情况,自然和杨岳不欢而散,并且上报给了朝廷,皇帝借此以边军将领不和撤下了对方,并且换上了自己的人。

看到这里的赵林已经替杨岳开始感到悲哀,要不是杨岳无法控制,皇帝恨不得解散这支杨家军和大元和谈吧!

但赵林知道的是最悲哀的则是杨岳心中仍然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存在,这让杨岳后续的发展也是步步受挫。

第二年三月,随着杨家军的后方威胁越来越大,大元方面不得不放弃长江,开拔大军对定州进行围剿,在面对数十万大元骑兵的情况下,杨岳丝毫不惧,围绕定州的地理优势,开始展开游击战术。

同时杨岳传讯朝廷,想让长江守军开始收复长江以北的失地,但显然在皇帝的心中,在大军的围剿下,杨岳不可能有生存的空间,于是并没有出兵,坐看杨岳被围剿。

在五月下旬,避无可避的杨家军躲到汤阴县中,面对气势汹涌的大元骑兵主力,在看看一城随着自己颠沛流离的老幼,杨岳一夜白发。

但在第二日,杨岳让自己的儿子杨云组成三千人的虎贲军,都是军中的精锐部队,想要借此打开一条逃生通道。

而哀兵退无可退,生死之间爆发出的战斗力出乎于杨岳的预料,而杨岳的长子杨云更是手拿大刀,刀锋所向,人马俱碎,杀的大元骑兵人人胆寒。

看到这一幕的杨岳心中大喜,派出大部队开始增援,趁着元兵士气大跌,竟然击溃了敌人的主力。

这种绝境下的战役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就连一路未曾遇到败绩的大元骑兵也没有想到会如此惨败。

此战过后,杨岳已经开始收复长江以北的失地,同时再次向朝廷上书请求支援,而收到战报的皇帝却没有什么好心情,虽然取得了大胜,但之前自己不出兵的决策也是让民间骂声不断,但迫于压力,皇帝只能给予杨岳兵马大元帅的职务,让其负责收复失地,将大元赶回草原的任务。

收到旨意的杨岳来不及处理自己大儿子杨云的丧事,开始接收各地涌来的流民军队,仿佛一切光明,家国可以再次恢复一统。

但新来监军的各种刁难和朝廷承诺的粮草迟迟不能拨付的事件,杨岳感觉自己最后一丝精力就要被榨干了。

直到杨岳坚持到大军收复失地,眼看就要直捣黄龙,拿下上京城,平原上和大元决一死战的杨岳被对方死死包围,原本应该和自家援军缠斗的大元侧军也不知道为什么参与了这场围剿。

知道自己再一次被放弃的杨岳心中充满了绝望,在亲兵的拼死掩护之下,杨岳带领杨家军杀出重围回到了定州。

虽然这一场事先被对方围剿的战役让杨家军损失惨重,但大元也没有讨得了好处,可谓是两败俱伤,而杨岳也等来了皇帝斥责的旨意,命令他回都城接受责罚。

皇帝的旨意连发七日,自己的友军不去盯着敌军,反而对自己虎视眈眈,这让本就疲惫不堪的杨岳更加心力交瘁。

辩解的旨意再次被驳回,想要再次出兵的旨意也再次被驳回,而此时的杨岳i昂要为这个国家奋力一搏,却发现四周都是掣肘自己的人。

自己军中的监军天天寻找着军中的麻烦,催促自己赶回南方承认错误,旁边的长江守军对自己已经显现出了对待叛军的态度,杨岳这才发现自己就算有心杀敌,也早已无力回天了。

随着杨岳坐在中军大帐的身影孤独的坐着,赵林视野里的画面也随之慢慢消散,赵林知道这就是杨岳穿越前的最后一幕。

看完杨岳的经历,赵林只感觉胸口处有口气堵着,想要一吐为快,却咋么也使不上劲,只能暗自难受。

都说忠君体国,杨岳心里装的是百姓,装的是破碎的河山,但最终还是被“忠君”两个字所限制,但赵林想要告诉杨岳的是,百姓才是这个国家的组成,君王只是私有的个人意志,却不能代表这个国家。

当百姓拥护你的时候,你需要带领百姓走下去,而不是背负着君王一人前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