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七年之痒31(1 / 1)

此刻,志摩的脑海中鲜活地显现出了一副绝美而高深的画,他记起来了,那是两年前的1929年3月,泰戈尔第二次来沪住在他家离别时,诗人欣然动笔为徐志摩夫妇留下的“远看像山、近看像老者”的自画像。并附诗一首云:“山峰盼望他能变成一只小鸟,放下他那沉默的重担”。

他那个时候还没有深刻的领悟,老人家对他的一片肺腑之言。虽然只过去了短短的两年,但世界似乎都改变了模样,更别说他的爱情和家庭。尽管她每日到了晌午才慢悠悠的起床,身边呼风唤雨的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尽管她不是忙于交际享乐,就是约三五好友打牌,花钱捧戏子、包酒楼包舞厅;尽管她甚至为了减轻病痛的折磨吸食大烟。但,他依旧爱她。

谁也挨不住久被冷落的惆怅和哀怨,谁都想听到“好吧,就依了你”这样爱煞人的回应。杨柳岸,晓风残月,伊人憔悴,世间有情总被多情伤,更那堪那人本无情。世人总说执着方能成功,可执着于那无情,徒留下人比黄花瘦。

别把我对你的死心塌地,当做是你对我爱搭不理的资本,好吗!

志摩被熙熙攘攘的人流裹挟着,挪出了南京火车站低矮的通道口,他已经有点恍惚地看不太清周围有着各色面孔、各色神情的路人,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一点像一块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没有气魄、没有憧憬。

志摩现在开始唯一越来越记挂的,是他要在明天也就是11月19日一早,搭乘飞机赶回北平,参加当晚徽因在协和礼堂举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演讲会——他曾调侃的那个“更伟大的事迹”。自从志摩得知徽因在东北患上了肺结核,他就再也不能将他的心里面所有的位置留给陆小曼。这并不能说明他用心不专,不管是谁,如果曾经用自己的生命一般爱过一个16岁的美丽容颜,而且又是常人永远无法超越的知性、豁达、开朗性格的贤妻良母,谁也无法抗拒这种爱的挽留和恒远愿望的陪伴。这已经超越了爱情而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爱情,在志摩看来也唯有一次给了他的徽因。

志摩当然也感受得到徽因的无奈和无助,两个人都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着“七年之痒”的旷世可怜人!婚姻就像一道永远解不开的宇宙难题,没有人能逃脱它魔爪的阴影,自己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的,他的徽因却可怜到还要饱受病痛的折磨,这是更让志摩心痛和牵挂的。所以,他请求老朋友胡适帮助他在北京大学谋了职位,以便他能够经常往返于北平和沈阳去看望他的徽因。并且在年初的时候,他帮助徽因和思成辞退了东北大学的职务,回到了北平,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借住到双清别墅那处幽静的世外桃源,供徽因疗养休息。

志摩忽然想到要去一趟中华书局,因为编辑和筹划出版的事宜,他这个编辑委员会的编委,有时候不得不抽空去料理琐事杂情,只是为了换取多一些的那个“白花花”的贵重金属“小饼”!为了那个欲壑难填之人的手和脚。

志摩坐在黄包车裹得严严实实的黑洞洞的车厢里,一路上脑袋里被乱七八糟的各种头绪弄得颠三倒四的,冥冥之中他总是觉得哪里有点和往常不一样,一种神秘而疏远的感觉像一个发报机的按键,那令人不安的“滴答”声不停的像是在提示着他什么。

10月初的时候,身在北平的志摩一连接到了陆小曼的十几封电报,催他回上海,志摩当然知道她压根就没有什么大事,无外乎就是因为手头紧了,没钱花了!志摩彷徨的时候真是想永远不回那个家,一个节省的借住在朋友家里、夏天只有一件**可以穿的丈夫,每个月却要给他挥霍无度的太太500大洋!这简直就是地狱般的生活。可是,志摩还是尽量不去抱怨,不去指责,更多的是纵容和迁就。29日,志摩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决定搭乘少帅的飞机回上海,但少帅的事务太多,一直得不到空儿离开北平,志摩无奈又在北平逗留了一段时间。

志摩想起自己临离开北平前,徽因给他打的那个电话,电话那头是徽因忧虑和惊扰的音调:

“志摩,明天一早就走吗?”

“嗯,是,怎么了徽因?”

“一位宾夕法尼亚的老同学从美国回来了,我和思成刚去探望了他,恰巧你又来了家里让你扑个空。你的便条里说的什么话?你是什么意思?飞机就是不够安全的,实在不行就不去了。”

11月10日下午,志摩和徽因一起参加了为太平洋会议来的英国博士柏雷的茶会,柏雷博士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其间志摩十分的殷勤,他希望可以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轶事的影子。茶会结束后只因限于时间,他和徽因就匆匆地散了。然后,志摩就得到了少帅飞机明早起飞的消息。吃过晚饭,徽因和思成应约出门了,待他们刚走,志摩就走进了北总布胡同3号徽因的家。

志摩迈进这个像自己家的院子,那熟悉的一草一木,熟悉的五彩的垂花门,让他有点恍惚入仙境一般。他挪着轻缓的步子,直走到客厅里。佣人出来,告诉他徽因两口子刚出门,志摩有点伤感,自己也是刚得到的消息,这样看来,临走前是见不到徽因了。哎,算了,谁让飞机起飞的消息来的这么晚!

志摩在客厅里闲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见徽因他们仍然没有回来,便在桌上写了便条:“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之后,就离开了梁府。

志摩的死第一次被一语成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