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尚书巧思完任务,刺史灵光辨真伪(2 / 2)

行动之快,转变之迅捷,让凉州一众同僚都惊讶不已,有些个外出公办之人回府后,发现秉公执法的同僚一下子不见了,这已经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而是“三日河东,三日河西”的境界了。

询问同僚发生什么事了,同僚摊开手:我也不知道啊。

张澄也不明白,但是他比下面的人消息灵通多了,通过跟在朝廷同年上榜的同学联系得知了一部分小道消息。

这事跟国舅宇文惠有关联,有怎样的细节,刺史也是不得而知了。

这一次派的黜陟使,正是王怡,王怡跟宇文惠什么关系,刺史是知道的,刺史通过他的敏锐的政治嗅觉与细致政治觉察力,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没有结论。他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人的恐慌一部分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猜想。王怡还在路上,刺史已经在心中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操练了数遍,更是在得知有陈正道作为护从一同前来时,恐慌程度加了一个层级。

小娃娃不谙世事,可是这陈正道不同,而且他还是宇文惠的亲外甥。

沙尘退去了。

张澄心中依旧没底。

“兄长看什么呢。”

长史崔登阁走了过来,顺着张澄的眼神看去。

黄沙散去,此时已近黄昏,日光也显得暗淡,站在院内,快要看不见了。

“你来了。”

“是。黜陟使要来了。”

“走,进去吧。”

张澄自顾的坐了下来,指着桌子上的纸张,说道:“三省移文已经到了。”

“是越王。”

“嗯。”

“终于可以见到咱们的上官了。”崔登阁笑道。

张澄没有搭话,崔登阁又看了一遍。

“四月二十二日。今天出发的。按路程推算,半个月之后……也就是五月初七左右到达。”

崔登阁计算着路程和时间。

“半个月能到吗?”张澄略微好奇的问道。

“差不多,肯定比行军速度要慢,半个月多几天吧。”

长史是凉州本地人,与刺史同岁,但比张澄早一年考中进士,一个太祖武成三年进士,一个四年进士。

崔登阁与张澄有一点区别,能文能武,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待了两年,回凉州建设家乡了。太宗盛德三年,干到了凉州折冲府果毅都尉,当时准备冲击一把折冲都尉,没想到广业初年,朝廷一纸调令,换了个赛道,当上了凉州长史。可能考虑到凉州位置的特殊性,给了个武将辅助张澄。

“你那边事情如何?”

“哦,忘了给您上报了。您先看看这个。”

崔登阁将移文放回桌上,从袖口中拿出一张折起来的信纸交给了张澄。

“这是什么?”张澄一边打开信纸,一边问道。

“马蹄印。我们在遭袭击的牧场找到的。”

“现场的痕迹这么清晰吗?”

“这不是现场的,这是从折冲府之前缴获的马匹上取下来的蹄铁上拓下来的。”崔登阁笑道。

张澄将纸张举过头顶,让屋外微弱的阳光透过信纸,一个模糊的阴影印在了张澄的脸上。

“这花纹……他们不是马匪!”刺史来了兴趣。

“正是,我们之前的猜想是对的,但是这样一来的话,问题更大更严重了。”

“他们乔装打扮,冒着危险越过边境,定然是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他们是到底为了什么!?”张澄抠了抠脑门,自言自语到。

“兄长,根据我这次的调查情况,这事有些细节显得非常蹊跷。”

“哦!”

“据我调查发现,这些马匪好像并非故意犯边,为抢劫边民而来。”

“这是什么意思!”

“换句话来说,他们乔装进入凉州境内,是为了某项不可告人的事情而来,但是在返回的时候,被人发现,而故意抢劫,造成一种马匪劫掠的假象,进而掩盖其真正的意图。”

张澄听得仔细,崔登阁继续说道:“我在两次劫掠的地方都去过,询问了当事人以及经过的细节,我觉得,这些人并非抢劫而来。”

张澄听着崔登阁的讲述,开始冷静的思考,脑海里复盘着已知的所有消息和细节。

“对!对!对!我们的思路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虽然我们通过卫士们的描述,得知了这些家伙来路不凡,但也只是将他们当成了厉害的马匪,绕来绕去,一直在马匪,抢劫这一条道上走,越想越深,越陷越深呢!”

张澄拍了拍大腿,一股脑的站起来,看着崔登阁。

“那八个被村民抓住的马匪,他们没有说实话,得想法子从他们嘴里撬出点东西来。”崔登阁有些兴奋。

“走,去大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