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XX之乱96(2 / 2)

此时听了三位义弟的表态之后,孙可望则是主要考虑到若是打着明朝官方的旗号,前往云南打沙定洲,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大明朝无论怎么说,也是三百年的正统王朝,在云南本地士绅之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

况且,听说朝廷要封自己为滇国公,而其他三个义弟都是侯,这让孙可望认为自己可以借此来打压三个义弟,从而彻底实现大西军内部的再次统一,以大明朝的名义,平定云南作为老巢,并且实现内部统一,在此之后再静观天下大势,接着随机而动,确实称得上是上策。

总之,最终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接受招安利远大于弊的孙可望,也同意了归顺明朝。

于是乎,和早已经于隆武年间便在湖广归顺大明改编成忠贞营等部的大顺军一样,在贵州的大西军余部同样就地改编成明军。

就此,继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现在至少在名义上,同样也成为了过去式。

……

第一时间在私底下得到孙可望等人归顺好消息的朱由桹,对此很是欣喜,在他看来,大西军余部的受抚,标志着祸乱大明二十年的“闯献之乱”,就此正式划上了句号。

虽然这所谓闯献之乱的两个首领,其授首,都和大明朝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李自成直接死于地方民团之手,间接死于清军之手;张献忠死于清军之手;但他们的主要余部,都归顺了大明朝啊!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大明朝平定了闯献之乱……

所谓闯献之乱,乃是大明皇帝朱由桹为自从大明天启七年白水王二叛乱,之后一直到大明永历元年的持续大约二十年的大规模农民叛乱,所定的官方名字。

既然他朱某人立志要让自己成为唐肃宗、唐代宗、郭子仪、李光弼唐朝等帝王将相的“究极合成体”,像他们那帮人再造大唐一样去“再造大明”,那么类似“明末农民战争”、“晚明民变”、“明末民变”这类名字,肯定就是大大的不正确,坚决不能使用!

大明根本就没有灭亡,“明末”、“晚明”这样的名称,从何说起?

以朱由桹为主导的明朝官方,对于“闯献之乱”的定性,是和唐朝官方对于“安史之乱”的定性类似的。

哪怕在形式上,二者的名字也是类似,都是以为首的两个著名叛乱首领命名的,分别是闯贼李自成、献贼张献忠;安贼禄山、史贼思明。

因此,在朱由桹看来,既然唐玄宗天宝年间不会被称呼为“唐末”,那么崇祯年间,也当然不应当被称呼为“明末”。

与此类似的,还有大明朝廷对于“大清政权”的定性问题。

伴随着清军入关后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甚至包括许多拥明人士,至少将大清视为了敌国。

朱由桹在登基称帝之后,当即对于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打击和坚决纠正,在朱由桹看来,大明朝对于“大清”的看法,应当与唐朝对于安史叛军建立的“大燕”的看法类似才对嘛。

总之,经过朱由桹纠正之后,现在的大明朝,对于“大清”的官方定性是:

这是由前大明朝龙虎将军,建州酋长李如彘为首的叛乱分子,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和平、以下犯上,悍然发动叛乱之后所建立的伪政权,

虽然自从万历年间开始,此伪政权至今已经历经三代,持续了大约三十年,并且对大明朝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但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在英明神武的大明天子朱由桹率领下,代表正统和正义的大明朝,最终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将邪恶伪清政权为首的那帮叛乱分子尽皆诛灭……

基于这样的官方定性,像“明清战争”那样的名称,在大明朝也不可以被使用,而是应当用“建州之乱”这样的名称取而代之。

所谓建州之乱,性质同样同样类似于安史之乱,甚至在朱由桹看来,相比较于完全就是内乱的闯献之乱,建州之乱和安史之乱的相似程度,是更加高的。

安禄山既是大唐三镇节度使,又是杂胡;史思明既是大唐平卢兵马使,也是突厥人。

因此,在朱由桹看来,对于唐朝来说,安史之乱既是内乱,也是外患。

内乱,乃是从唐朝官员以下犯上,反叛大唐朝廷的角度来说的;

外患,乃是从夷夏之防、华夷之辩的角度来说的。

这样来看,既是大明朝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使,又是女真人的李如彘,和安禄山、史思明乃是一个档次的人物,其悍然发动的建州之乱,对于大明朝来说,自然同样既是内乱,又是外患。

在朱由桹看来,建州之乱即是大明朝的内乱、又是大明朝的外患,这并不矛盾,相反,这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总而言之,在亲自平定了“闯献之乱”这一内乱之后,朱由桹志得意满,将此视为他朱某人做皇帝之时的一种颇为了不起的政绩。

与此同时,他还在幻想着改天彻底平定了“建州之乱”这一内乱外患、并且恢复大明朝对于全国各地的统治,初步实现再造大明的丰功伟绩之后,他朱某人能够与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类帝王相媲美,从而跻身一流帝王之行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