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上梁37(1 / 2)

叔叔家的泥巴房子要翻新了。

爷爷找一位风水先生来看地,那位老爷爷和四舅姥爷相比,看上去显得更加仙风道骨一些。他有一个小小的罗盘拿在手里,娟子凑上去一看,指针果然直直的指着正南方,但正南方和娟子平日认为的方向并不一样。

确定了房屋的位置、朝向。爷爷又在他买的薄薄的日历上,找到了一个黄道吉日。家里面就开始在平坦的泥土路上面划线,挖根子了。用卷尺量好尺寸,在地上做好标记,插上棍子在两根棍子之间拴上绳子,娟子看着大人们拿着一个灰铲子盛满了石灰,铲子口倾斜着沿着线,用棍子边走边敲,那石灰就画成了一个一个的方格子。

线画好了,就要挖地基,刘庙村的人称之为挖根子。那时盖房子基本全是要人力的,请远近的劳力,有时候他们有专门的队伍,叫做瓦匠,或者泥水匠。刘庙村人也称作瓦工。

其实泥水匠就是指砖匠,他们把泥土和水,放在模子里制成砖坯。砖坯制好了之后,常常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形成一座座兵马俑周围的围墙。刘庙村周围有两座窑厂,其中一座在村子北边,远远地就能看到,娟子冬天走亲戚的时候,砖窑还在冒着烟。那些“围墙”上面盖着雨布,下面还能看到整齐的土黄色砖块。

瓦工们挖根子至少要挖个一米左右,用锹和洋锹要挖到硬土为止。挖好了之后,还要用两人或四人,用绳子拉着并扶着一个机器,往下用力地砸,直到把地面夯实了。娟子觉得那个机器非常奇怪,人们用绳子将它拉起,然后重重地、一下又一下地落在地上,落地时就砸出了很多印子。后来,娟子见过别人家盖楼房打地基时,那种可以自动弹起、落地,人只需要掌握方向的机器,可比这种省力多了。

地基砸平以后,就要开始砌砖了,直砌到超过地面一尺左右为止。砌好的地基还要时常浇水。好在地基砌好了之后下了好些天的雨,免去了浇水洇透的麻烦。

不过这时候,弟弟出门总会因为不习惯原本的路被“大山”挡住,总是无可奈何地说:“好了,你瞧,过不去了吧。”

当秋雨洗过的太阳又照在猗园时,瓦匠们热闹地来到了。他们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娟子和弟弟只能远远地看。他们把垛好的砖头,用小车推到各面墙附近,就开始了砌墙。他们砌的墙和吊起的垂线一样笔直,经验老道的瓦工则是在转角处,他们只要手里拿起一块半块砖,就已经想到了要放在哪个位置更合适。有时候,遇到旧砖或者丑陋的砖,哪一面光滑要朝外也都胸有成竹。

和水泥的人也是有技术的,那水泥、沙子、石子和水,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好。然后他用洋锹,就那么像和面似的一铲、一倒、一匀,水泥就像一包被扔在地上注过水的猪尿(sui)泡一样,摇摇晃晃的。他把和好的水泥铲进泥斗子里,提给需要的人。

红砖墙渐渐高起,就要搭脚手架干活了。运送砖块的人到来之后,他们就像接力一样,把两块砖一起扔向下一个人,直到脚手架放满了,再扔。娟子看得呆了,那两块砖明明是分离的,却像吸铁石一样粘在一起,稳稳地送到了下一个人手中。更何况,他们还是往上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