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甘草泻心汤209(2 / 2)

王天赐听完李介宾的解释后,还是不理解:“那之前又是怎么发现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口腔溃疡的呢?”

毕竟胃肠炎跟口腔溃疡……有什么……关系?

咦,大胆点联想!肠胃炎是肠胃里面发炎,也就是粘膜受损,而口腔溃疡是嘴里粘膜受损,好像也完全说的通呀!

李介宾听了之后,对这个老实人刮目相看了,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想法,也能说的通。

老刘老唐则是不满意,咱们是中医,这种说法说起来有点道理,但是不够中医呀。

李介宾笑笑,老头子讲究还挺多。

如果是按照中医的说法的话,倒也不是不行。

关于病名学,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客观来说,中医的病名并没有西医的规范,这是吃了年代的亏,承认了也不丢人。

很多中医的病名,其实就是症状本身,如同鼓胀、水肿、咳嗽等。

现在不是都搞什么中西医病名对照嘛,比如中医的感冒跟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

什么?你不知道呀,感冒最早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诸风》,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西医对应的病名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上感”。

所以中医其实一直都是深入人心的,只是大家不知道,很多嘴里叫着感冒以为这是西医病名,没几个说自己是上呼吸道感染的。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

因为目前古代中医大部分的病,都能找到相应的西医诊断,以及现代研究。但是有少数病,到现在都是个迷。

比如,狐惑病,或称百合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个病,很神秘,也很奇怪,历代的医家对其多有阐述,但是几乎没人遇到过。

翻译成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就是以口咽、阴部蚀烂,目赤如鸠眼,小腿结节红斑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除眼、口、阴部三联症状外,尚可侵犯多系统、多器官各组织,如皮肤、关节神经系统、静动脉等,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特点。

我们现在学习的疾病,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经过了千年的发展整理而来的,而没有整理归纳的,如同狐惑病,就如同克苏鲁一样,难以识别,或者说,不可名状了。

黄煌在经方使用手册中说:“甘草泻心汤,古代狐惑病的专方,适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药理研究:具有抗炎、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抗溃疡的作用。

适用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癣、手足口病、白塞病、红斑狼疮、子g颈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炎、胃溃疡、精神病等。

注意事项:方中甘草用量在6g以上,有用到30g的,但需要注意甘草过量会导致反酸、烧心及浮肿等副作用。

</p>

返回